梅花岭下忆忠正

06-08 作者:西席

南临古运河,北依梅花岭。六千多平方米的祠堂不算狭小,然而漫步其中,却分明感到一种气息弥漫空气,盈盈欲溢。那是什么?是史忠正公那气壮山河的赤子之情!

东墓西祠中飨堂,简单的构造,一如史可法“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扇,冬不裘,寝不解衣”的清正廉洁,兢兢业业的作风。想到如此一代忠臣,身后却只得一座衣冠冢,我不免有些悲切,有些失落。但一个转身,遥见那飨堂正中,史公的高大坐像,遥见那正气凛然的双眸,遥想他的立身为人之道,我便深感,史公其人,是不屑悲天悯人,扼腕叹息的。

庄严肃穆的内设,看得我有些许的沉重。移步庭院之中,却有花木轻摆,蜂蝶留连,鸟鸣虫语,花芳风香。我看到四季更迭的脚步,我听见生命拔节的声响。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唯有这岭上景色,与这扬城风光魅力依旧。或许,也算是冥冥之中,得以庇佑吧。

景色越是迷人,我心中却越发纠结,不禁对着三百六十五年前发问。为什么?为什么史可法要为这风雨飘摇,腐朽不堪的王朝而死?为何他不珍惜宝贵的生命?难道这般美景,都打动不了他吗?我不得其解,不得其解……唯有继续独步在庭院之中。穿过丛丛花枝,土坡下驾着一根直指古城门的炮管,泛着寒光。不经意地抚摸上去,竟仿佛触碰到了些许残热——炮火的余温;头上清脆的鸟鸣中也仿佛夹杂了异样的声响——炮声与呐喊!这是幻觉,一定是!于是我连忙紧闭眼睛,想要驱散这一切。然而接踵而来的,不是耳鼓的清净,却是一幅又一幅画面——清兵攻城略地,军民奋力抵抗;可歌可泣的宁死不屈,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花溅泪,依然娇艳;鸟惊心,依旧动听。可满城百姓,已无人对其稍加留心了。

睁开双眼,所有的情景都如冰雪消融,消逝在了满眼景色之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动乱的年代里,再美丽的鸟,也只是小人献媚的载体;腐化的社会上,再芬芳的花,也只是俗人附庸风雅的道具。飨堂内正襟危坐的忠正公,迫切的眼神中所寻觅的,不是繁花似锦,而是个太平盛世!

扬州城自古便是繁华与磨难并存的城市。无论是明末清初的屠城,还是抗日时期的扫荡,都未曾将这座城市摧毁。这正是因为有了史可法这样的卓越伟人,有了忠正公这样的精神脊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旧的历史已经过去,新的历史正在书写。岭下漫思,梅花不语,然而忠正公的精神已昭然我心。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