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县银屏区“大跃进”时树起了一面农业生产典型
巢县银屏区“大跃进”时树起了一面农业生产典型
————“青年队”
当你乘车从巢湖到无为,过吕婆店途径银屏镇岱山社区路段,枫杨岗公路旁时,会看到一块路牌上写着“青年队停靠点”,像这样的生产队队名我感到有点好奇,以前从未听说过,只知道山高第五生产队。于是准备探寻个究竟,便找到了当地村民张求银老先生聊起了这件事。老人今年已经86岁,身体倒还硬朗,原来他就是当年这个生产队的队长,问起这件事,老人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在回忆当年“青年队”的青春沸腾年代时,他滔滔不绝地告诉我:1958年秋季,经巢南银屏区委筹划,在岱山乡张圩大队山高竹园村组建一个农业生产示范队——“青年队”。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当时巢县县委的积极支持。筹备工作由当时的张圩大队书记程年海和大队长徐守业负责,从张圩大队各生产队选调年轻力壮的男女青年组成。(后来也从银屏全区各地调来一些人加入)
组建成立大会于1958年10月1日在灰堆嘴村(刘家厂厅)岱山乡管理区大会堂举行,会议有银屏区委书记王平和岱山乡管理区,魏瑞忠书记主持。巢县县委副书记宫存准也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仪式十分严肃庄重。
虽然历史已经过了五十多年,可这件事当时的生产队长、会计和社员们,现在仍然记忆尤新,他们大多数人都已是银发斑白的老人了。可是“青年队”的名字——已经成了当年参加该队农业生产劳动的社员们一份难忘的记忆,刚组建青年队时,队长是双喜的陈明德(今年83岁)会计是岱山的徐守基(78岁),乡政府管理区还派专人蹲点指导工作,县里也派了农业技术员指导生产。
1959年端午节时,由大队会计张求银接任生产队长,王纪掌(今年90岁)任副队长,徐守海(已故)任生产队会计。据资料记载,初期当时生产队共有社员43人,其中男劳力22人,耕地面积共97。66亩,其中水稻田面积73。77亩,山地20多亩。当时“青年队”的社员们都是吃“大食堂”,住公共集体宿舍,过着“共产主义”的集体生活,让人真感到有点愉悦和惬意。初期粮食由张圩大队按时供给,社员们还自力更生,自己开山地、垦荒田并在地里种上瓜果、蔬菜,实现蔬菜自给自足。自然灾害其间还无偿地支援岱山小学十几位教师们的蔬菜,银屏区教育视导员(岱山小学校长)徐少轩非常感激他们对学校支援的做法。1959年下半年秋收后“青年队”社员就可实行粮食自给,并把余粮贡献给集体和国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时把这帮年轻人组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集体,可谓是一种新生事物。集体劳动时年轻人在一起说说笑笑,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大家劳动起来也是干劲十足。当时每天劳动实行划包生产任务,任务完成就收工,不打疲劳战,劳动表现突出的,还给予适当的奖励。年轻的社员们在副队长王纪掌的带领下到大秀山腰成事岭、山脚下的皇姑山、洪家山开垦荒山栽山芋、种南瓜和其它蔬菜等作物,这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还可以支援临近的生产队社员。这个“青年队”集体劳动的积极性的确能够体现当时农村经济某种先进的生产力。(经查当年的账本“青年队”每年的粮食产量约十万余斤,上交国家的征购任务3万余斤,还可以卖给国家超产粮。再除去社员们的口粮以外,生产队还能有余粮储备。注:由此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年队”没有出现过饿死人的现象,他们还收养了一批孤儿。许多年轻人在这个集体里成了家,如今大都已经是儿孙满堂。)
“青年队”集体不仅物质生活有保障,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平时大家喊秧歌、读报纸、学文化,还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也算是生活丰富多彩。由于社员们生产劳动积极性很高,当时“青年队”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这一期间,县委、区委经常有领导常来“青年队”视察生产情况,县委书记张建曾几次带领各区区委书记来视察,并在青年队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并逐步推广范围。安徽省委领导,组织部长杨明、宣传部长杨杰、省团委书记姜峰等也陆续来到“青年队”考察工作,并且和年轻的社员们交流谈心让大家感到十分温馨亲切。1962年春,县委副书记宫存准和岱山管理区书记胡胜怀陪同安徽省著名作家鲁彦周,来“青年队”体验生活,进行文化采风,这些事情当时确实引起了银屏地区乃至巢县的不小轰动。
银屏区岱山乡“青年队”是“大跃进”时期的一件产物,也算是当时农村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它给后期的农村集体生产队提供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模式,这可算是一个历史借鉴。“青年队”从1958年成立到1963年,农村试行责任田时撤并,历时近五年,后归并山高大队编为第五生产队。而“青年队”的名字却烙上了历史的印迹,它和“大跃进”、“大办钢铁”一样给人们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附:1958年银屏区“青年队”初成立社员登记表
银屏镇岱山社区村民:张求银口述 文字整理编辑:杨茂林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