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话“解体”(旅俄散记之三十三)

02-15 作者:hxl

青年时代的我,当然跟那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全身心沉浸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认为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比苏联更先进、更发达、更富足、更自由的了,苏联“老大哥”就是中国的榜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苏联解体后最初几年,继承国俄罗斯政局不安,经济一蹶不振,到处呈现一片凋敝惨淡的景象,被一时称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将这个庞大的国家带到了崩溃的边缘。百业凋零,多数工厂企业停产,无数工人失业,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曾经超过美元的“金卢布”一落万丈(1985年苏联官方比价为1美元合0。87卢布,解体后的1992年7月1日,俄罗斯官方汇率已成为1美元换125。26卢布,而1993年5月31日的汇率已达到1美元换1012卢布,到2000年1月1日时,1美元已可兑换28500卢布),物价天天飞涨,商店里物品奇缺,货架空空如也,百货商店冷清得门可罗雀。老百姓差不多抢购光了所有能买得到的日用品。为换几个钱,一些老人和家庭主妇把自家腌制的泡菜、自采的蘑菇,以及衣物等拿到集市或街头兜售叫卖。由于货源短缺,居民们排长队买油、买菜、买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买土豆、胡萝卜,排二三个小时的队,也是常事。而衣冠不整,伸手乞讨的人在地铁入口、教堂前和食品店旁随处可见。上世纪整个90年代,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俄罗斯,糟透了!”真个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后的情景,正所谓是“凄凄惨惨戚戚”,“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破坏。莫斯科的建筑除救世主基督大教堂(1997年9月建成)外,基本都是苏联时期的遗产,由于多年没有维修,已失去当年的风采,惟有镰刀锤头还依稀可辨。城市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全部是苏联时期建成的。莫斯科没有新建筑,圣彼得堡也没有新建筑,只是为了迎接建城300周年,全部粉刷了一遍。

遥想当年,苏联可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大后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曾得到苏联的支持,很多国家的共产党人或进步人士曾长期住在那里。苏联还收养世界各国革命领导人的孩子,开办学校,培养干部。应该说,苏共原先的确曾经拥有过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要钱有钱,要物有物,仅在莫斯科,苏共就有41所学校,4228座办公楼、180多个社会政治中心、16个社会政治研究所,还有大批房产(公寓、别墅、宾馆等),在国内各大银行的账户上有50多亿卢布和大约1。5亿美元的存款。但在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后,包括党费在内的所有财产一律被没收,真的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据说,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苏共20大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随后又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以及“三和”、“三无”等一系列“修正主义谬论”,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造成了思想混乱,使党和国家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破坏了全党的团结统一,破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统一,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引发确了毒瘤,埋下了祸根。经过30多年的滋润生长,到戈尔巴乔夫时终于“毒瘤暴发”、“祸根结果”——苏共失败、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与赫鲁晓夫一脉相承。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虽然作了一些调整,但仍然坚持赫鲁晓夫的错误思想、理论和路线。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仅继承赫鲁晓夫衣钵,继续否定斯大林,而且否定列宁,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宪法中删去党领导的条款,鼓吹“新思维”、“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在全党造成更大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苏共失败、苏联解体。

中共与苏共有过十年论战,毛泽东预见了苏联失败的危险。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前夕,毛说,现在赫鲁晓夫内外交困,走投无路,说不定哪一天苏共中央会采取政变的方式把他搞下台,我们要给他发贺电祝贺,拉他一把。毛说,在苏共领导层中,赫鲁晓夫还不是最坏的,如果他下了台,上来个好的对我们有利;如果上来个更坏的,对我们更不利。结果几个月后赫鲁晓夫真的被“搞”下了台,勃列日涅夫取而代之。毛还说,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斯大林,一把是列宁,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丢掉了,列宁这一把也难以保住。后来,事情的发展果如毛泽东所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也取得过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强国。然而这种体制却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苏共失败的轨迹,充分说明一个国家和政党的领袖人物的极端重要性。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个“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弃船而逃”。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是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各级干部中存在的特权现象,早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一个个享有各种既得利益的特权阶层,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又升级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到20世纪80年代末,集团的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最终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而是这些“官僚氏族集团”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全面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也不能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苏联的解体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事实上,早在苏联解体发生之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就已经变得不可扭转。苏联的解体,为从波兰开始的东欧剧变大潮画上了句号。

20多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就在这短暂一瞬间,俄罗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衰败萧条期、动荡不安的调整期,现在已经过渡到复苏起飞的阶段。俄罗斯在1998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之后,第二年经济便开始有了好转。进入2000年以来,俄罗斯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起色。近年,莫斯科比起从前繁华漂亮了许多,昔日挖不完填不平的“补丁路”减少了,街上跑的豪华轿车令人目不暇接,高档名牌商店像雨后春笋,古典式楼房现代化高楼相得益彰鳞次栉比。商店里货物齐全琳琅满目,顾客川流不息,买东西再用不着排除和抢购了。男女老少穿戴得体面入时,接人待物彬彬有礼,一扫往日的自闭心态。最近几年,莫斯科已经开始大张旗鼓搞城市建设:机场在改建、道路在修建、饭店在重建、剧院在修葺……市内和近郊,一座座漂亮的现代化新式居民楼仿佛在瞬间拔地而起……所有这些,有人说是得益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及其领导班子正确的治国方略,好有人说是得益于俄罗斯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得益于丰饶的油气资源大量出口,得益于曾经的雄厚工业基础。

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苏联解体这个人类社会史上“大手笔”,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个问题,有人遗憾,有人开心,有人以为解体是注定的,有人认为解体有利于独联体国家独立自主的高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仍是其说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