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浆摊想到的问题

06-13 作者:燕倪无心

早上出门上班,一阵磨黄豆的清香味道扑面而来。“磨豆浆了啊,谁家要磨豆浆啊”一位太婆在巷口吆喝。我是个爱凑热闹的人,走进了的我,像被磁石吸住了一样,怎么也迈不开腿。一个用青石凿刻而成的,经岁月摩挲出灵光的木制把手的石磨,只能在民俗村才能看到的石磨!太婆很娴熟的用她那粗大的左手,不断的往里喂豆子,雪白的浆液从缝隙里流下来。

1.5一杯的原味豆浆满大街都是,有谁会光顾这样的小摊么,我心里暗暗的替太婆着急。不一会儿的工夫,围了满满一圈儿的人。也许是被她的真诚的吆喝打动了,也许……此刻,这颗项上人头,完全不听我‘使唤’,‘涌动’如潮。吃是一个最为关注的话题,你看人们常说“吃、穿、住、行、”可以看出吃是很有分量的吧!现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物资那叫一个多,打个比方,以前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现在恐怕是六百三十行都有了吧。只要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常常听父辈的叔叔阿姨门嘀咕:“现在的东西是越来越难吃了啊”。很简单的一句话,在我看来,也无不折射着一些道理。真的是这些食物变了味道了么?恕我直言,豆子还是那豆子,还是那豆子味,只是吃它的人的心境不同了而已。以前,要买什么都得要计划,得要票才能买到所需的东西,做为80后的我只能从爸妈留给我的一些收藏里看到票是什么,听它们讲述那不曾经历的历史。我是个爱听故事的人,常听老人们讲:“谁谁谁饿死了啦,吃了上顿没下顿啦,野菜下稀粥啦,就连顿顿吃白米饭都是奢望……”我总拖着下巴颏听的入神。

吃树皮、饿死人的时代,在我们80后的孩子眼里似乎永远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归故事,我常想在如此的社会环境里,是不是能吃饱就是人们的生活追求呢?单纯而简单的****,造就了简单的快乐!我们是人们常说的蜜罐里泡大的一代,从来不曾感受饿的滋味。人潮涌动的各式快餐是我们的常规,各式的料理是我们的消遣,传统的食物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感受自然不会像父辈们的那么强烈。前几天,就亲见了菜摊前的一次纠纷,说是买回家的菜差一点吃出人命来了。在这个飞速膨胀的时代里,我更多的是恐慌。菜要是打了药第二天是敢拿来卖的,芝麻糊是要加香精的,鸡蛋是可以人造的,食用油是可以转基因的……我的妈呀,我都不敢去想。其实,政府也有管,可中国这么大,管不过来呀!就怕哪天吃菜要自己去种,吃个鸡蛋要到鸡棚去守着,妈呀,这样的日子永远别来!

于是,各式的野菜价格飞涨了,野味馆火暴了,风情度假村暴满了,不知道从哪天起成了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从这些食客身上,是不是也想到了些什么呢?难道真的如他们所说:“比起大酒店的菜要好吃的多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酒店里也有这些,做出来的也一定更好,起码厨师好。人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这些野味馆、度假村,完全是出于一种情结和逃离了城市丛林的一种快感吧!在这里,可以和泥土‘亲密接触’踩着它漫步,可以去田地里亲手采摘瓜果蔬菜,兴致好还可以去钓钓鱼……

很多人因此而迷恋上了这快地方,大把的钞票在此不见了踪影,经营者们却是乐开了花。于是,户头出现赤字了,争吵开始了,那份仅有的简单的快乐也开始变味了……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待他人的时候多些热情少些冷漠,多些理解少些猜忌,多些诚实少些虚伪,人人都改变那么一点点,那我们是不是就离简单的快乐更进一步了呢?我想,磨豆浆的太婆正是坚守了这一点,才让我们懂得了拥有简单的快乐是如此的容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