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可以用毛泽东的这句诗来感慨西部地区连续三年遭遇的灾难。
关于西部地区干旱的新闻随处可见,各大媒体的报道都围绕着旱情。刚开始的我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观众,我半热情甚至冷漠地看待关于故乡的一切,是现代版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中国人。
可是,假期里当我回到阔别多日的家里多了饮水机,看到83岁的爷爷步履蹒跚地提回来两桶有些混沌的水,接过爷爷手里的水,放在卫生间里让它自由沉淀,将来会用它洗菜、拖地、冲马桶……我的心就像被蛰了突然很生疼。那河里的龙泉水曾经理直气壮地胜过所有被净化过的矿泉水,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心中的最好饮水;曾是大自然赐予勤劳人民的生命之源,以前爷爷每天都去公园里排队提水,我家春夏秋冬都从未定过矿泉水, 会用它煮菜、沏茶、制作冰棒……而现在它只是我爷爷锻炼身体的一种附件。从我有记忆起,我爷爷和两桶龙泉水陪我度过了我在易门的每一天。是它老了吗? 它再也不能滋养我了吗?我的心也开始随之焦虑起来。我知道我的心被牵动了。在这冬天里我享受22度的阳光却感觉不到温暖。
清明节,我回老家扫墓,看到奶奶坟上只有干枯的兰花叶,感受不到一线生机,一丝活力。此时的我早已不在乎妈妈担心这是不是坏事进门的征兆,也不能消化表弟觉得阴间阎王也缺水的冷笑话。我泪流满面……看着那赤红的山坡,龟裂的大地,担心奶奶虽早入土却不能安。
由于炎热的天气,简单仪式之后大家下山去到大伯家。我听到了村子里许多关于水的故事。为了水,一位单亲母亲不堪水桶之重摔倒中风,艰苦的生活变得雪上加霜;为了水,年过七旬的老人蹒跚着步子到数公里之外去挑水。甚至,极小的孩子也赤着脚跟在取水队伍的后面,烈日将他们的小脸晒得黝黑发红。尽管这样,旱情依然没有得到丝毫缓解。需要水的地方实在太多,人需要喝水,牲口需要喝水。而附近,能取水的地方早已干涸,赤炎的四月雨季未到,村民们只能去远处取水,远处的水源因为取水人多,也接近干涸。每天因为水而发生的纠纷已不足为奇。
看见那些赤脚的孩子时,我不禁想到小表弟,或许,小家伙并不知道,水对于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没有水,便意味着死。顿时我不禁意识到,那一条连接水源地的红土路对于村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一条通向生命之源的道路。或许未到过这里的许多人都无法体会到那一种生命被水困住的惊慌失措。(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村里冷冷清清,因为旱情不少人外出打工了,留下了老老小小为了旱情而挣扎着的人们和落寞的村落。盼雨,想等待归乡的游子,让人望眼欲穿。血色的尘土将暮色渲染得更加凄凉,用羸弱肩膀挑起沉重水桶的小孩看得我心酸。作为来自地方偏远小城镇的小镇姑娘,我明白小孩出人头地是所有乡亲父老的希望和寄托,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更在乎小孩的教育问题。我不知道村里的小孩此刻是怎样一种对于水的渴望,或许他们在怀想在小河中畅游的欢乐,嬉戏于小池塘里的无忧,或许还有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踏青的愉悦……雨季迟迟未达到,人们的希望还能持续多久,明天如果所有的水源地都干涸了,这些人该怎么办?
生活在“彩云之南”象牙塔里的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在校园里的生活饮水和用水虽拮据但比多少父老乡亲幸福。我不知道又有多少学生会好好珍惜这不劳而获的幸福,害怕它只是昙花一现……我不想很生硬的提醒大家该如何节约用水,理性控制消费,作为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更喜欢讲那遥远的故事,讲诉那一群群本是年少无知的年龄却承受着严重“水困”的小孩担当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的水桶。我们糜烂的青春无处安放,而他们美好的童年严重变质。他们的明媚笑脸呢?我们大学生的责任呢?最后,我想问,如果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有关旱灾的种种而什么都不做,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说我们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吗?
我们,是时候为家乡的旱情用自己的方式做点什么了,至少为了那些孩子,至少为了自己的良心,为了自己的青春。
- 谢谢各位老师啦2013-03-07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