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清杂记(之七十)

06-16 作者:求风

苏轼难忘这段友情,特作《蜜酒歌》以记其事,并在小序中写道:“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

《蜜酒歌》留下了宋代蜀中的酿酒技术的细节以及酒体风格:“珍珠为浆玉为酮,六月田夫汗流此;不知春瓮暗生香,蜂为耕耘花作果;一日水沸鱼吐沫,二日旋转春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泼;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或许当年苏轼与杨世昌泛舟赤壁的是时候。就是喝着杨世昌酿制的酒,扣舷而歌,依声吹箫,陶醉在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的诗情画意里。苏轼的超脱和旷达,不为逆境所屈服的精神状态,都在酒后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宋代对酒实行专卖。然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央财政濒临崩溃,为了增加财源,时任川陕宣抚使的绵竹人张浚,实行隔槽酒法,允许民间纳钱酿酒。

这项官民两利的措施,大大刺激了酿酒之家,使绵竹酒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景象。

正所谓“叹息风流今未泯,两川名酿避鹅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川期间对绵竹酒的由衷赞叹。鹅黄酒即是蜜酒,因蜜酒呈鹅黄色而得名。

陆游具有“小李白”之称,出生于酒城绍兴。坎坷的遭遇、怀才不遇的处境和桀骜狂放的性格,使他写下了大量带着酒香的诗句。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陆游酒诗歌数量之多,是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早期的诗歌气宇轩昂,但多以藻绘为工,颇重技巧:

“少年欺酒剩狂颠,摘宿缘云欲上天。”

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6岁的陆游出任夔州通判。不久王炎担任四川宣抚使,陆游进入军队,为志在恢复中原的王炎出谋划策。对胜利的期待和失望,使他的诗歌完全跨越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发生重大的变革,于豪迈奔放中多了一层悲愤沉郁,积极的人生观和顽强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陆游在蜀中的八年生活丰富多彩。这期间他尝遍了蜀中的美酒,对四川绵竹酒评价很高,认为是蜀中最好的美酒。他在《对酒》一诗中这样写道:

“新酥鹅儿黄,珍桔金弹香。天公怜寂寞,劳我可一觞。”

奇丽的山水和醇香的美酒,激发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晚年陆游隐居故乡山阴乡间,诗歌风格日益闲适淡泊。但他念念不忘蜀中生活,将自己的诗歌集子取名为《剑南春诗稿》。

在清朝的诗坛上,袁枚以“性灵说”而成为乾隆年间的诗界领袖人物。他最推崇的四川诗人是李调元。他曾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称赞李调元是蜀中第一诗人:

“蓬岛仙人粤岭诗,栽培桃李一枝枝。西蜀多才今第一,鸡林合有绣图供。”

李调元是四川罗江人,20岁中进士,少年得志。在经历了长期官宦生涯后,晚年隐居乡里,间或到绵竹等地游访,其诗歌清新自然,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和很多著名的诗人一样,李调元也是一个十足的饮酒行家,每到一处都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酒。他在他的《题青社酒楼》一诗中曾夸口:

“一笑市人谁知我,醉来高卧酒家楼。”

在李调元60多岁的时候,他从罗江金山出发,经孝泉到绵竹,又经新市镇到什邡,沿途饮酒作诗,尽享生活乐趣。他对绵竹大曲剑南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自己:

“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在李调元自己编辑出版的《函海》一书中,对绵竹大曲作了专门的记叙:

“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呕泻,除湿及山岚瘴气。”

在;李调元的《童山诗集》当中,不乏有咏唱绵竹大曲的佳句。他晚年的时候在他的《醉后作歌》一诗中,描绘了自己畅饮绵竹大曲后喜极而狂、童心大发的快乐场景:

“不复序齿竟就坐,转瞬瓶罄空壶殇。更有优令解人意,歌声鸟鸟兼笙簧。枯肠得酒高兴发,亦自起舞如巫娘。群儿拍手父老笑,此翁无乃今之狂。”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