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基本特征
你希望自己平庸吗?我想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的任何活动都会走出平庸的视线,与崇高或者卑鄙连接,只有坐下来思考的时候,也许平庸会露出头来探望,其实自己的心理并不希望与平庸交朋友,因为心理崇尚的是美丽与好奇。
坐而论道是读书人的思考习惯。你想几千年来一直被几种思维力量纠缠着,那一种声音都存在一定的精神启蒙。其实人类在走进文字的领域之前,思维范围已经超越了其他动物活动界限,一直在超越自我的领域活动探索。我们都知道最早最完整的文化遗产是《易经》,探索的路程一直在延伸,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同样是朴朔迷离,然而《易经》的神秘宗旨是达到万物平和共处,多少人的研究成果都不会违背这样的逻辑。其实我们只要看看万物变化的规律就会心有所得,变化着的事物言何平庸?所以人们就用自己的意志力控制,希望达到心理上的平静,而不是意识里的平庸,因而出现这部不朽经典不足为奇。
其实这是实践带来的丰硕成果。你应该想到,人的思维一直没有受到任何力量的限制,而是与变化着的事物一直疯狂地延伸。这样就有理由揭开中庸之道的博大秘密:儒家先圣一方面鼓励人们竞争,一方面软化人的意志力学会中庸,达到一种灵魂上的自我抑制。这一招非常符合生命逻辑,遵从了自然规律,就是现在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样不能超越。现在人们越来越感觉平庸的意义实在不凡,都愿意用平庸来掩盖竞争意识,达到心理与形式上的完整和谐,静静看待一切变化过程,无论自然还是人为意志,都统统融化在中庸里,让实践的意义变成积累,提高人欣赏鉴别能力,让一个个逻辑判断尽快与事实接轨。
这种心理特征是历史的沉淀。从动物的身上就有明显标志,两种天生性格成就了儒家学说的合理逻辑,这也是长久存在的神秘原因。适者生存应该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最终理由。我想,我们都处在艰难的过程里挣扎,那一种欲望都是过程的呈现,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需要平缓过度这种生存方式,让行为选择有理由留下思维方向。我们所说的平庸一般是指行为的消化过程,这种行为又是意志力的表现形式,也是两种性格的不同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考虑,平庸不在崇高与卑鄙的层面上考虑,因为事物的转变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除非人一再强化自己的意志,逆天而行。我想在这点上人们已经理解了,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将遭到惩罚。
从表面看没有高贵与卑鄙这种外貌特征,这是因为我们是万物的一个分子,骨子里不显示没划分,都是后天从行为对比出来的,而这种对比又不时的变化,很难确定一种崇高与卑鄙的真正含义,由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正因为平庸涵概了一切崇高与卑鄙的所有特点,才如同《易经》里的阴阳互化关系那样自然,所以世界上不在有绝对概念,都是在比较里相对而言产生的现象。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理就明白了,原来平庸是所有人的生存习惯,任何一切不实之词都是人为的附丽,心理的释放而已。
还是说一点特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思维境界,这种境界因人而宜,也就没有均等条件下的平庸意识分辨。我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任意想象,万物只有形式表象,我们可以视为平凡的自然特征;而人是有意志力的表现代表,表象与其他动物没有多少差别,心理活动非常激烈,平庸只是一种无奈的假象,它掩盖的真正内容是克制,让心理平静,达到融和,其实真正的内心永远动荡不安,因为变化着的事物永远在运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