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如诗
在霏霏细雨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在中国传统佳节里是一个庄重的节日,它的形成有个令人唏嘘的传说:春秋晋国公子重耳逃亡之时,生活艰苦,饥寒交迫,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历史上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收封赏,带了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以逼出介子推,谁知弄巧成拙,一把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重耳悲恸不已。之后,还在介子推母子身亡旁边的柳树洞里发现介子推书写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便由此演变而来,拜介子推的习俗也慢慢变成了人们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清明祭祀,缅怀先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让追怀与感恩的心得到释然。也许是上天理解清明节人们那凝重的心情,清明时节总是天气阴郁,细雨绵绵。农谚说:“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时下的农田里,禾苗已开始分蘖,需要雨露的滋润,池塘水库也把嘴巴张得大大的,趸足雨水发电灌溉。唐代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把春雨写得细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虽无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春雨的欣喜。就连明朝解缙那首诙谐的打油诗也把春雨看得重:“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打着雨伞去踏青,徜徉在乡间小路,会发现清明的美丽。时值暮春,寒冷已过去,气清风朗,人家屋檐下燕子的呢喃,池塘洼地里的蛙鸣,还有河边放牧童胯下水牛的“哞哞”叫声,合奏着一曲《春天交响曲》。清明是花的季节,漫山遍野一抹红的杜鹃,果园里白色的柚子花和红色的桃花、杏花,从人家院子里伸出来的满枝通红的簕杜鹃,争妍斗艳,仿佛在极力地挽留着春天。“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俯身去采撷一束不知名的野花,顿觉指间色彩晃动,暗香盈袖。
清明的名字就有诗情画意。《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因为清明承传着许多传统的风俗和文化,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有“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无花无酒过清明,性味萧然似野僧”的无奈;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淡然;有“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伤感。在众多清明诗中,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最有名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读来清新自然而又意味深长。可就有人嫌它太俗太白,有赘语,硬把它简练为: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这样,四句诗变成五言律诗了,言简不见得意赅,读来少了韵味,少了情感,还活生生地把诗中除了作者以外惟一的人物牧童割舍,显得单薄、枯燥、苍白。
唐宋诗篇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如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宋朝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一个个灿若星辰的人物。唐诗宋词,各有千秋。相比之下,宋词更为成熟。不仅文采略胜,吟来也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同样的《清明》,用宋词的形式可这样念: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吟咏毕你会发现,一样的文字,一样的内涵,读来更加细腻,更加缤纷,更具情感魅力。
虽然下着小雨,仍有人在天空中放风筝,尽管有风雨阻隔,风筝始终高昂着头飞翔着。“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人的一生犹如放风筝,三分靠天候,七分靠驾驭,要锲而不舍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
清明雨纷纷,清明雨如诗,淅淅沥沥,平平仄仄,音同旋律,如诗如歌……
- 唐诗宋词各有韵味,学习了。唐诗外向,宋词内敛;唐诗俊迈,宋词婉约;唐诗粗犷,宋词细腻;唐诗奔放,宋词深沉;唐诗意象胜,宋词情理胜。当然不尽如此,只是一个总体概括。个人愚见,请若愚客老师批评。2013-05-28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