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道出了我的心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你愈快乐,悲惨离你就愈近。所谓的生命意义就是为了含辛茹苦。现在整个社会的趋向即是追寻苦难超过了追寻欢乐。这被看做是崇高的人生观,因为追求快乐是自然而然的,而追寻苦难是非本性所愿的。对于快乐的人来说,及时履行一定的义务也是心甘情愿的,虽然他困惑而不知道该感谢谁。但受难者却大不一样,空虚远胜过满足。更重的是,我们这种年龄的人在许多方面已经经历过太多的空虚,不再相信快乐。如果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话,那只剩下苦难了。
一个没有经历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就像一个只知道追求女人所带来的快乐的人,而不知道悲惨的命运已在他的身体上降临。通过乱性带来的欢乐——他的身体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病:梅毒或艾滋病。至于梅毒,那是容易治疗的,而艾滋病人,那只能等待上帝的判决了。当然,悲惨并不是苦难,而是人自己亲手酿造的一种结果。悲惨是个体的存在价值导致,而困难是普遍性的体现。
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里,每个人的追求都是在寻找幸福和快乐,但就是没有一个人遵循整个社会的趋向:苦难是远胜于欢乐的。用佛家的语言来说: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四苦,这四苦就是四大皆空。出生时最大的苦难,因为你出生了,就意味着后面的三苦:老、病、死。虽然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这些是轻描淡写的:他出生、活着、死去,但是,就其中的活着这一项,不知要经历怎样的苦难,才能到达死的其所。生的苦难还体现在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上(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听、看、闻、尝、摸、想)。曾经,我给我的学生讲述过七情六欲的痛苦,特别是在六欲上。我们的听是这样对应的:听——耳——听觉,其他类推:看——眼——色觉,闻——鼻——嗅觉,尝——舌——味觉,摸——手——触觉,想——心——感觉。这几大对应,已经包括了我们苦的因素。因为我们有听觉,我们就会听见褒扬与贬斥。我们听到褒扬时,欢喜若狂,我们的情绪激动到高出;我们听到贬斥时,悲伤愤怒,我们的情绪就沉落到低处。我们看到好事降临到我们的头上时,我们也是欢喜若狂的;而我们看到灾祸降临到我们自己时,我们悲伤哭叫。色觉还给我们辨别了这世界的所有事物,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分为不同的种和类,在我们的脑海中记忆着它们,使我们永远脱离不了记忆之苦。而嗅觉给我们的是知道什么食物是臭的,什么事物是香的,因此之故,我们就尝试着去追求香的事物,而糟糕的是,我们总是得到臭的事物。味觉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什么是咸。由于有了味觉,让我们知道了五味人生。而苦是从味觉引申出来的一种比喻。至于触觉,我们也只有通过接触,我们才能分辨出事物的真相来。对于感觉,是我们心的感应。只有我们的心才能真正明白和体会到我们所讲的七情。七情是我们内心的全明体现。就像我开头所说的心声,那是我体会出来的一种结果。从六欲中呈现出来的意义,表达的是苦难的久盛不衰的原因。由于人生的所有途经都是痛苦,于是我就从来不相信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是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上的。
苦难是人生的全部。我所相信的是只有苦难的人生才是值得去过的。只有经历了苦难,你才能被拯救。为什么耶稣宣讲和拯救的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原因在于耶稣自己是从苦难中被拯救出来的;为什么佛祖要给我们讲生老病死?原因也在于佛祖也是经历了苦难才总结出来的。不管我们是相信,还是不相信,我们最后的归途只有一条:死路。所以你的归宿最终会回到苦难的终点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得了。只是在去死的路上,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我们的意志来投入到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