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我们俩》

06-23 作者:潘依依

《我们俩》:简单、平实与厚重

对于导演马俪文的处女作《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并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不乏有些煽情的嫌疑。观众的感动,不是煽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触动起来的。很喜欢马俪文导演2006年的作品——《我们俩》,看了很多遍,揪心、感动,陪出了眼泪。一位朋友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这部影片,他说整个电影院只有六个人。他并不奇怪,国产电影不受待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况且这种从宣传到名字都没有多少冲击力的影片,观众少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有些许遗憾罢了。

《我们俩》的故事很简单,拍摄手法也很简单,对白也异常简单。一位戏剧学院的女大学生小马租了老太太一间简陋的小屋,两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三个季度,随后小马搬出去与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则寿终正寝。

从艺术电影角度看,影片《我们俩》不能说有多么的艺术或深刻,并没有感天动地的悲凉,换出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灵魂等等,但是它从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丢失已久的那份“联系”与“情感”。一位老人,一个女学生,一个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故事开始了。导演以四季为框架——冬、春、夏、秋,分别代表着老人与女孩儿之间的感情变化。笔者认为,以四季为框架是导演高明之处,显得影片多些美感,也少了些沉闷。人们经常把人生比作四季,走完了春夏秋冬,生命似乎也将近,“故事”似乎也该划上句号,不管完美与否。

影片有四个转折,也是四个高潮。第一,“冬”,表达了在老人与女学生小马之间的陌生、相互排斥的关系。影片很巧妙地把人与人交往最初的内心活动,从朴实的日常对话和动作中提炼出来,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倒让我想起这样一句不成文的定论,“坏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春节时节,两个人之间因为电话费问题,发生的误会,大吵了一架,当老人知道她误会了女孩儿的时候,心里生出许多内疚,老人对女孩儿在内心里的情感改变也开始了,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第二,“春”,是叙述了老太太与女学生小马之间进一步相互了解,情感成长的阶段。小马通过一次学校作业,拍摄一个小故事,她选择拍“老太太的一天”,从邻居一位老人那里得知老太太的身世,内心生出许多敬佩和怜爱,这是影片第二个转折。第三,“夏”,这个时节也是老人与女学生感情达到依赖的顶峰。日子已久平常,没有暖人心的“甜言蜜语”,点点滴滴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相处”。影片第四个高潮:“秋”,很碎心,有对比,有讽刺,更多的是感动。女孩儿搬出去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地走到女孩儿屋子里看看,转身拉住女孩儿的手,说了四句同样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字字揪心,没有过多的撕心裂肺的言语,却足够勾起观众的心绪。影片走到这里,老人与女学生的感情亲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不可分的地步。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无人陪伴,寂寞、冷清,老人病倒,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养女,不是外孙,而是简简单单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大学生小马。影片结束于老太太归天。这最后的高潮中,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老人的外孙结婚,老人给孙儿腾房,被养女送到北京郊区一间破平房里,小马坐车跑到郊区看老人,给老人一包吃的和药,最终老人在这间破平房里辞世。

影片把细节做的很到位,用简单的细节,去表现厚重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重点之一,同时,影片对人物内心捕捉也是非常准确,老人的寂寞,年轻人的活力,无不表现的深刻透彻。导演/编剧马俪文选择了引用旁人的话,来表达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些情感,用别人的话,来推动影片,使得影片更加真实与平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影片《我们俩》,从音乐到语言对话,都异常的简单、委婉、清淡,却会牵着观众,一步一步跟着走下去。窦唯的古琴,细水长流的优雅,使得平淡不奇的日常生活,变得唯美起来。而影片结尾,当女学生小马接到老人死讯的电话时,导演运用了无声音效,出奇的好,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女学生蹲在天桥上,看着手机,观众脑袋里会像这位女学生一样——空白、不知所措。而笔者认为,影片似乎应该在此时此刻结束,上爬字幕。只是导演选择结束在女学生重返老院子,推开门,看见窗上的“喜”字,物是人非,马俪文导演自有她的想法,也不失一种结束的方式。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