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见峰市架起的第一座浮桥

11-09 作者:巧手联云

亲见峰市架起的第一座浮桥

(1953年夏,9岁)

汀江,从武夷山脉南端出发,把一个汀州划为两半。除了上游某些地段旧时建有桥梁,绝大部分地方都是以渡船作为工具,为沿途两岸的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特别是进入峰市地界以后,江面突然收缩,急流险滩遍布,虽然境内有五个渡口(折滩渡、长化渡、西门渡、中江渡、拐子渡),但是都非常凶险。两岸虽然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这一带流传的俗语“隔河千里”,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渡口,就是峰市的门户:旧时,地方势力把它当作易受难攻的天堑;解放后,却成了阻碍峰市经济发展的屏障。

为了峰市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1953年夏,第九区人民政府决定开一次“物资交流”大会,会期三天,地点在峰市街。三角坪比较宽阔,设为主会场,整条街道沿街都可以摆摊设点,还在上街头下面的河滩上(那是正值水浅,有大片沙滩)设牲畜交易市场。方案定出以后,摆在组织者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交通问题。

峰市,北通洪山、上杭,南接广东大埔石市,西连广东梅县松口等地,以上都是陆路交通,虽无车辆通行,但是脚力完全可以到达。唯有东路,从远处的从龙岩、永定以下,至临近的第八区的仙师、华恩、石鼓、锦丰,直到近处对岸的河头城,都与峰市街“隔河千里”。所有东路来的人员、物资,往来都得靠渡船运送。尤其是龙岩、永定来的物资,汽车送到河头城,再人力搬运到峰市街,这就更增加了渡船运送的压力。更何况全靠渡船运送安全吗?1951年拐子渡的翻船事件,回想起来,至今还令人毛骨悚然呢!

过河的问题真让区政府领导人煞费苦心。最后,他们听取群众的意见:用木排在拐子渡口搭建一座浮桥。那里水流虽急,江面最窄,不过二十米左右,只需四五节木排就够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区政府就跟以放运木排为著称的三河乡联系,从三峰、河头两个村子,征集来二十几名功夫特好的木排放运师傅,向峰市森工站借用杉木排一席(通常为5节),准备搭建浮桥。

动工那天,天气晴好。先由几个工人师傅把木排从上游放运到拐子渡口上方的河湾里,两头分别系稳。然后,把中间一节木排拆散,将原木放在岸边;把一席木排变为两段,每段两节,在每段两端都系上缆绳。又把师傅分成三组:两组分别站在渡口两岸,拉着木排两端的缆绳,另一组将两段木排依次慢慢漂运到拐子渡口两岸。当两岸把两段木排拉直对齐的时候,中间还有约三米左右的距离,师傅们取来刚才拆下的原木,架在两端的木排上,把两段木排连接起来,再用竹篾扎牢,这样又构成了完整的一席木排。师傅们又用两条大缆绳,把整座浮桥贯串起来,牢牢的系在两岸的大石头上。

浮桥搭好了。与原来木排不同的是,木排的中间一节高出水面近一尺,可供江中漂浮物顺利通过,不致因为浮桥拦住杂物堆积起来,影响行人的安全。一席木排通常有两米多宽,上面又横向铺上一层木板,使桥面变得更加平顺。这样,过往行人相向而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也许有人要问,师傅们把木排放横不就得啦?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这里水流湍急,木排从上游漂流下来,势不可挡,想要直接放横,实在很难控制,弄不好还会造成意外。这样岂不坏了大事?这些师傅都是从汀江的惊涛骇浪里闯荡过来的,对付各种难题都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他们这样搭建浮桥,方法虽然麻烦一点,但是能保证万无一失,在峰市物资交流大会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就是我亲见的峰市的第一座浮桥。

2010-9-29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