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非校本部上课

11-10 作者:巧手联云

第二章青少年时代(1953-1962)

小引

九岁上高小,过早步入青少年时期。都说“常经风雨可以催人成熟”。然而,阳光正艳,旗帜正红,有伟人一路引领,道路虽并不平坦,仍目标远大,信心十足,干劲冲天,勇往直前。没想到走到路口,却被绊了一跤……

第一次在非校本部上课

(1953年秋)

一九五三年秋季,我读五年级了,要到峰市中心小学去读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时的峰市中心小学,校址在天后宫。那里原来还有一间中山纪念堂。民国时期,也曾做过学校,名为“双峰小学”,哥哥小时候就是在那儿读书。但是,房舍太少,也很简陋,经过修葺,仍然还是解放前夕的老样子,远不能满足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老师不得不住在峰市街,每天都得像学生一样走到学校去上课。这还不够,学校又向峰市区政府借用公房,在老区公所(在下坑,解放后改作松香厂)设两间教室,供五年级学生上课;在老卫生所(在峰市下街尾)安排一部分离校十多里路以上的学生住宿,条件十分艰苦。

这时的我,又住到了爸爸身边。因为我家交椅山下到峰市中心小学足足有六七里路,其他同村同学都是“寄午膳”(早上把午饭带到学校吃,下午放学才回家),我年纪小,最主要还是有爸爸在峰市街开店做裁缝的有利条件,于是就住在街上,不用跟小伙伴们一样来回地赶路。

这时的爸爸,也跟其他裁缝师傅一样,已经加入“峰市手工业联合社”,成立了“缝衣小组”。他们集中在中街的一间店铺里,统一揽活,统一配活,统一计酬。但是店面太小,七八个师傅挤在一堆,很不方便。经过同意,爸爸自己租用一间店面,在原来中街的“美成”号店铺往下挪了近百米,跟缝衣小组仅一街之隔,也就便于缝衣小组管理了。

我爸爸的店铺离下坑的老区公所很近,沿街下行约六七十米,转向右,登上七八十级大石台阶就到了。所以,我每天上学往往都特别早。

这间老区公所,是个不对称的建筑。上完石台阶,往左拐是一条巷道,再往右进门是一个庭院。庭院中间一条通道直通前厅,通道旁有一棵大桑树。前厅是敞口的,厅口左右有木栅栏,厅中竖立着一座久已停火的炼制松香的高炉,厅后左右各有侧门,隔一个小天井就是后厅。后厅不大,屋顶装有光瓦,仍然阴暗潮湿,空着。后厅左侧有一间房,门总是锁着,据说特阴暗潮湿。后厅右侧,上两级台阶是套间:前间较宽,朝东开一扇大窗,作五(甲)班教室,有20来个学生;后间较小,是刘淑兴老师的卧室。前厅左侧,是两排平房,前排有两间房,住着一位姓翁的带家属的老师;后排是一个厅,稍长,可能是以前的会场,现在作五(乙)班教室,有30来个学生。前厅右侧,是一排两间二层楼房,已经破烂不堪,不能住人,老师随时提醒我们不要靠近它。

我们在这里读书,主要就是刘老师和翁老师负责管理。刘老师教语文,翁老师教算术。刘老师是本峰市磜头坝人,很严厉,是我们五(甲)班的班主任,也许他在这里负主要责任,两个班合起来开会时,经常都是由他讲话。翁老师可能是本县下洋人,说活声音柔和悦耳,是五(乙)班的班主任,人较随和,还教我们唱歌。他的歌声嘹亮动听,他教我们唱的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从曲子到歌词我都还能背出来:

“胜利的旗帜哗啦啦地飘,

千万人的呼声地动山摇:

毛泽东,斯大林!

斯大林,毛泽东!

像太阳在当头照。

红旗在前面飘,

全世界走上路一条:

争取人民民主,

争取持久和平,

全世界人民心一条。”

翁老师的夫人待人也很好,学生们口渴了向她讨水喝,总是满口答应。记得那时我还不懂得怎么去称呼她,回去问爸爸,爸爸说:“就叫她‘先生娘’吧。。”后来,我叫她“先生娘”,她竟红着脸说:“别这样叫,怪难听的!”

没有体育课。课间,也只能在前厅、后厅一带转悠。好在翁老师多才多艺,每到体育、美术课,翁老师就会来教画画或教做手工。那一年,我学会了好几种折纸方法。

学校的领导是很少见到的。记得我们只在开学报名时在校本部见过。校长高个子高颧骨,名叫张国昌;教导主任长得清秀白皙,名叫曾寿村(音)。

我们在这里读了一年。记得第二年春天,庭院里的一棵大桑树挂满了桑椹,看着它由绿转红,又由红变紫,曾经有学生偷摘了吃,说又酸又甜,味道美极了,诱得好些人都想去摘。老师看出了苗头,生怕我们出事,立即加以制止。我们知道老师的厉害,只得乖乖作罢。

暑假过后,我们就没有再回到那里——新教室已经建好,我们都到校本部上课了。

2010-9-23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