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市第一条境内公路

11-12 作者:巧手联云

峰市第一条境内公路

(1954年春)

说到峰市的公路,人们立刻想到的是“龙峰线”(龙岩-峰市),民国时期就已经开通,解放后的1952年才正式通车。最初的车站设在河头城的“城背”,1953年,把车站下移至峰市双水井头对面;还有人可能懂得“杭峰线”(上杭-峰市),也是民国时期开通,但从来没有通过车。除此之外,峰市境内再也没有公路了。

然而,许多人都知道,峰市街是在汀江右岸的悬崖峭壁上依山而建的,一条直街,两头有更楼,出了更楼就是分别通往上水、下水的大路。说是大路,其实就是一米多宽的石砌便道。解放后,政府的仓库设在寨上(以前土霸陈荣光的“绳武楼”)。仓库里的谷子在当地加工成大米,再由人工挑到峰市,供应当地居民的食用;如要外运,则是更加困难。为了改善落后的运输状况,当地政府一方面把仓库迁建到沙背冈大路边,一方面准备开辟峰市境内的第一条公路。

1954年春,峰市境内的第一条公路开工了。

公路从三峰初级小学门前的大坪开始,在榆湖潭面上筑一涵洞,然后顺着沙盘冈的山势上坡,在山冈中间往下切一条三四米深、七八米宽的沟槽,到了沙盘冈顶,在仓库门前穿过,沿着拓宽的牌楼石下的大道,下一段长坡,在锦冈的田塅上一贯而下,接上老路,上个缓坡,横跨仙师宫背,在高桥坑拐个大弯过桥,然后沿河排往下,经中江渡口、双水井头、上更楼,直达峰市街。全程约2公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段公路的工程量不算大,石方只有一座小桥、一个涵洞,大都是土方,在当时只有肩挑手提、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也还不算太困难。最困难的是在锦冈田塅中间,那里有一段烂泥田,颇深。民工们就上山坎来大松木,截成五六米长,密密地横铺在烂泥田里,一层不够,再铺一层,然后才在上面依次铺上石块、沙石、黄土、沙子。

从各地抽调来的民工,住在三峰村的大夫第,男的女的都有。他们每天都早出晚归,整天奋战在工地上。他们也有具体的分工,但是都显得无比的自由和快活。挖土的挥舞着洋镐、锄头,各干各的,说说笑笑。推土的用沙耙,一人在后面操纵,把沙耙插进土堆,用一脚踩着沙耙加大送土量,两人在前面抓住绳子用力拉,有时一耙泥土就有好几担,一拉一送,一声吆喝,可以推出十几米远。最过瘾的是夯土的,他们用的是夯筒。一个夯筒一般有两个相对的把手,一边一人往上提;夯筒下方还有两个或四个扣子,左右对称,用来系绳子,每根绳子由一人拉着。打夯时,不管一组四人还是六人,大家都要同时往上用力,高高提起夯筒,让它自由落下,重重地砸在地上,把土夯实。他们一边打夯一边喊着号子。那号子也不是乱喊的,而是由一个人领着喊,其他人附和。例如:

领:拿起来呀——

众:好——哇!

领:诶黑咯嗬——

众:嘿——咯!

领:提起来呀——

众:嘿——呀!

领:用大力呀——

众:好——哇!

领:砸下去呀——

众:嘿——呀!

……

这样的号子声,有板有眼,抑扬变化,就像是唱歌一样。有时他们还会随着自己的心情,随口加入一些东西,往往引得旁边一起干活的人哈哈大笑。

这段公路,不到半年时间,就已基本建成。虽然那时峰市还没有汽车,但是道路宽阔平坦,人行也方便安全了许多。

1954年,中江渡口的“车船”建成,汽车可以直通峰市街。汽车在双水井头调头上行,就可以沿着这条公路,到沙背冈仓库装运谷子,把各种生产资料送到上水片去。后来峰洪线的开通,就是沿着这条境内公路从新桥头一直延伸到洪山的。

2010-9-25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