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风采

12-01 作者:大地鸿雁

衡东风采

文/王一社

一、窗花剪纸

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吉日,衡东农村的许多家庭都要在洁净的窗户上贴上美丽的窗花,以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祝福。

衡东民间剪纸的内容丰富,花样繁多,题材广泛,大多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新婚喜庆,男女双方都要请来能工巧匠或自己亲手剪出一个“百年和好”的七彩天地:“鸳鸯戏水”的门花、“蝴蝶双飞”的窗花、“花好月圆”的柜花、“龙凤呈祥”的堂花、“麒麟送子”的床花、“莲开并蒂”的被花、“春风得意”的镜花.......箱柜、澡盆、水桶、椅桌等一应什物,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加以点缀。

在衡东剪纸艺术的天地里,大桥的农民的剪纸最富有盛名,多次获奖;是有名的剪纸之乡,从1981年至1991年,大桥的剪纸多次参展,国家文化部有关专家、学者观后感慨地说:“大桥乡的民间剪纸,是群文战线的一大骄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民间歌谣

衡东民间歌谣,源远流长,浩若烟海。1987年歌谣普查中,共采录了劳动歌、进政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巾乡歌等九大类,计3300多首。如《零式歌》:

春季里来正春风,财主喊我打零工;

富人衣暖炉边坐,穷人受冻在田中。

夏季里来天气热,零工做事冒气歇;

两天工夫一天成,天光下垅做到黑。

秋季里来天气凉,零工心中好悲伤;

穷人勤劳冒饭呷,富人不做谷满仓。

冬季里来工夫闲,冒人请工好为难;

捆紧肚子屋里坐,一受饥来二受寒。

歌中反映了了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不平等社会的诅咒和愤怒。

又如《新买茶壶》这一首歌就情真意切地表现了初恋少女的情怀:

昨夜等哥哥不来,白白烧了三捆柴;

一边烧干三壶水,新买茶壶嘴烧歪。

如民间有名的《送财神》:

财神财神,财神进门,

堆金积玉,洪福满门。

财神贴得高,你屋里金银用箩挑;

财神贴得矮,你屋里金银地下踩;

财神贴得正,你屋里金银齐屋栋。

财神四只角,你屋里金银用戳箕戳;

财神四四方,你屋里金银用船装。

恭喜发财!

三、影戏花鼓

衡东影戏和花鼓戏,虽然是地方小戏,但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却是争奇斗艳的奇葩。

衡东影戏,又称“灯戏”,俗称“影子戏”,分纸影戏和皮影戏。衡东影戏具有曲艺特色,一人多角,甲唱乙和,绘影绘声。声腔分道情、四平、神仙腔、昆腔及小调五类。

多年来,衡东影戏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经过改编和整理了《老鼠告状》、《哪吒闹海》、《三官堂》、《三打祝家庄》等上百个剧目,其中不少剧目收入《湖南省皮影戏剧选本》或在省内外获。

衡东花鼓戏是衡州花鼓戏的一个流派,是湘中和湘南最具影响的一支花鼓戏。衡东花鼓戏剧工作者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普及上的基础上提高,共整理传统花鼓戏143个、剧本100余个,唱腔曲牌288个。县花鼓戏剧团共移植、新创上演了《十五贯》、《喜哥走了桃花运》、《舞龙头的人》等,2001年《今又中秋》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曲艺)角遂中荣获金奖。

四、礼仪习俗

衡东有“十里不同俗”之说,礼仪习俗各具特色。

[一般礼仪]语言方面,见面常说的有:“呷咕饭哒冒?”(吃饭了吗?)、“到耐里嗑?(到哪里去?)”、“来蛮啰”(来玩啰)、“好细八久冒看到你哒”(很久没看到你了、“还好拜?”(还好吗?)。

[常用客气语]汇“吵闹哒啊”(麻烦了)、“第一健旺哒”(很精神、很健康)、“第一好看哒”(很漂亮)、“莫送哒”(别送了)、“好灵范”(好聪明)、“少陪哒”、“留步”、等。

[称呼语] 母亲称“姆妈”、“爱姬”,父亲称“牙几”、妻子称“堂客”、“婆娘”,丈夫称“男客”、“男人家”;未婚女子称“妹几”,未婚的男子称“徕几”;小孩称“细人几”。

[婚嫁礼仪] 有的地方是先相亲,再八字合婚,择日订婚,订婚之日,书写“庚书”,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方家“搭节”(送礼节),婚前,择定结婚吉日,并“报日”,结婚之日,男方家要去接亲,把新娘及 “送亲人”接到男方家,新婚之夜,“吵洞房”,第二日,送亲人回去,第四日,新朗伴娘子“回门”。

除此之外,还有“招郎”、“招夫”的习俗,招郎即男方入住女方家(一般是女方家有女无子情况下),招夫是寡妇仍留在女方家,另招进一个丈夫为后夫。

[生育寿诞] 妇女怀孕称有“巴肚”,亲朋备礼看“肚婆子”,孩子出生后,丈夫必须备葱、爆竹等“报葱”,生完小孩第三日,主家办“三朝饭”待客。有的地方是一个月后办“满月酒”。新生儿周岁日,主家办“周岁酒”待客。一般是外婆家送的礼物齐全丰盛。

贺生日做寿,衡东各地风俗有异。做生的有均逢“一”、“十”,即男逢一,女逢十。衡东地区历来“生日无请”,即做日、祝寿要主动登门祝贺、送礼。亦有不做寿而外出“躲生日”之俗。

五、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衡东民风看重节日,其岁时节日习谷与中原大致相当,只是名称与细节及禁忌上有地方独特之处。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旧称过年,民初改称春节,为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按旧时习俗,正月初一厅堂张灯结彩,门槛上贴有春联、“福”、“门神”、“财神”等字画。初一早上开大门,叫“开财门”,点香烛,放鞭炮,恭迎财神进屋。敬拜财神后,向新年吉利的方向,奉香燃烛,叩拜天地,谓“出行”,意为向天地拜年。然后入厅堂设香案,依长幼次第上香祭祖,向祖先拜年。随后到寺庙烧香,向菩萨拜年,求保佑。最后合家聚集厅堂,晚辈向长辈拜年,同辈相互拜年。拜年也是有讲究的,约定成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姨娘。”拜年一般拜到正月十五日,也有“拜年不失统,拜到浸禾种”、“拜年不失塌、拜到四月八”的民谚。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古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古称“上元节”,也叫“出节”、“灯节”。其日有击鼓鸣锣舞龙灯,跳狮子,踩高跷,荡采莲船,唱花鼓戏等,灯面有书画、诗词、灯谜、情趣盎然。十三日上灯、十四日试灯,十五日赛灯。这天,各家各户必吃“元宵”,以示团圆和睦、美满幸福。

[清明节]旧时过清明,衡东各地的习俗在清明节的“前三后四”的日内,全家携酒食、纸钱、香烛、坟枝子去祖先的墓地祭祀,然后,在祖先的坟堆上添土修整。这种祭扫墓之习称“上坟”、“挂坟”,至今不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这一日人们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葛藤、菖蒲,在房屋场角、阴沟处撒生石灰和蒜子水,以驱瘟逐疫、消灾灭害。用菖蒲、蒜子煎水洗澡、以除疾病。饮雄黄酒、吃粽子、烘糕、盐蛋、红砂片糖。五月初一至初五,沿江、河两岸的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

[晒衣节]农历六月初六,衡东习谷有“六月六,士晒书,女晒衣,农禳田”。民间利用这一天,晾晒上年入冬以来的棉毛衣服、被褥以及书籍等物。相传这一天的阳光最有消毒作用,所晒物品不起霉,不遭虫蛀。该日宜晴,俗谚“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传说这天牛郎与织女在天上的鹊桥相会,民间也称“乞巧节”、“女儿节”。旧时习谷,当晚闺秀小姐在月下以五缕穿针孔,说是可使她们的手艺像织女一样灵巧。人们还以这夜天河的隐现来预测来年的米价:“早现则贱,迟现则贵”。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道家称中元节为“烧衣节”。从七月初七至十四日,各家各户要“接祖”回家,“供饭”祭祀祖先,或叫“供祖”、“供老客”。还有相互请吃的习俗,叫“吃老客饭”。至最后一日,最为隆重,谓之“送老客”,要为祖先烧纸衣、纸钱,请道士或文人主持祭祀,超度孤魂野鬼。入夜,还盛放“荷灯”或“河灯”,意为祖先们在回阴间的路上照明。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故句中秋节。民间素有吃月我饼赏月的习俗。节前,至亲好友互赠月饼。是日,合家团聚,吃月饼、鲜藕、红菱。入夜,皓月当空,一家人或亲威朋友围坐庭院,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过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称小年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开始。相传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向玉帝奏明人间善恶。从这天起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凡事小心谨慎,讲吉利话,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要忍耐,防止打破碗、坛、罐,图个好兆头,个盼来年交好运。

[除夕守岁]一年的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旧时衡东各地习俗要在不等天亮吃早饭,谓“呷年更饭”。一般四更起床,五更吃年饭,至今邻近各县区还流传着:“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吃钣的衡山佬”(衡东是从衡山划出来的)。吃“年更饭”,忌有外人撞入;忌说不吉利话;忌打碎钣碗或其它器皿,偶有打碎,要讲“打发、打发”。饭后,达旦不寐,谓“守岁”,亦称“坐岁”。一家人围旺火炉子而坐,摆设压岁盘(茶盘里盛满粮果、糕点等)边吃边叙,互相鼓励,守岁中,很郑重的一件事是长辈给儿孙拿“定岁钱”,即“压岁钱”。除夕,无论老少,衣袋里都要装上钱;不分贵贱,锅子里都要留剩饭,以寓“家有余粮,衣食不愁”。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