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历“除四害”运动
(1957年冬-1958年夏)
就永定县来说,1956年掀起“除四害”运动的高潮。但是,把“除四害”当作学生的一项任务来完成,是从1957年冬开始。
所谓“四害”,原来是指老鼠、苍蝇、蚊子、麻雀,它们的主要“罪行”是:苍蝇、蚊子是传染疾病的媒介,麻雀是与人类争夺粮食的对手,老鼠是两者兼而有之。
学校对付苍蝇、蚊子,主要是由采取统一行动。除了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大扫除,还有就是分别采取各种措施。对付苍蝇,主要是及时清扫饭桌、饭厅,往厕所里撒六六粉,往水沟里喷滴滴涕;对付蚊子,也是往宿舍里、教室里喷洒药物。这两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冬天里,苍蝇、蚊子的活动少,繁殖慢,即使有,也为数不多,上级检查也比较容易过关,一般不会对学校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要看“除四害”的成绩,唯有老鼠最为直观。于是,消灭老鼠就成了学生们的一项任务。
1957年冬,半期考前,学校就向学生宣布:本学期每个人最少要消灭老鼠若干只(具体具体数字记不起来了),以老鼠尾巴为凭证;学生随时都可以把老鼠尾巴交给各班的卫生委员登记,再上交学校卫生室统一销毁;学校对班级、班级对小组的完成情况随时进行统计公布,以推动活动的开展。
趁着农忙假回家的机会,我从家中找出哥哥以前用过的几套捕鼠器,更换了藤索、苎线,带着诱饵,试着上山诱捕老鼠。路上,几个小孩看我带着捕鼠器上山,就唱起儿歌:“弓唝弓,款空筒;踢踢塌,没一只。”(注)我心想:真晦气,碰到这些家伙,准没有好噱头!晚上,我还和哥哥、弟弟说起学校要交老鼠尾的事儿,要他们在家多抽时间去帮我捕老鼠;捕到老鼠以后,别忘记把老鼠尾巴留下来,等我下次回来,一起带到学校去充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天早晨,我到山上去收捕鼠器,结果才捕到两只老鼠。我想:两只也好,总算不会空手而回。上午,我返校时,除了带足生活费准备参加下乡劳动,还带上了那两条老鼠尾巴,准备交到班上去。
一个多月后回家,碰上父亲病重,我没有时间去放捕鼠器;哥哥也近半个月都在照顾父亲,更没有心思去放捕鼠器。幸好大弟弟有时会去弄一下,总共才有十几条老鼠尾巴,因为怕被猫吃掉,都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墙上,已经干硬了。我回校时,弟弟也拿给我去班上充任务。
1958年春天,气温回升,又到了苍蝇孳生地季节。这回学校要求我们把消灭苍蝇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至少要交1-2火柴盒的死苍蝇。这个任务似乎比较好完成。但是,要想在校园范围内完成,是非常困难的。道理很简单,学校里经常有专人撒药、喷药,苍蝇想找个繁殖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办?想来想去,最好还是回家:既可以打苍蝇,又可以改善生活。于是,之后的一两个月,学校里请假回家的学生特别多。
回家打苍蝇,也还有讲究:买蝇拍,太花钱;自己做,要有好材料。用硬纸片做,因为不透风,不容易拍到苍蝇;如果要透风,得钻几个小孔,但是会影响它的寿命。我家乡有棕榈树,我见过老人用它做成蝇拍,很好使。于是,我每次回到家里,就会去砍棕榈叶回来做蝇拍。棕榈叶,柄很结实,横截面是三角形,握在手里很牢靠;叶呈圆扇形,长约1米,外围开裂,中间相连成许多皱褶。剪去外围多余的叶片,只留下比手掌略大的一块圆扇,就是一支很好的蝇拍。棕榈蝇拍因为有皱褶可以透风,一拍打下去,苍蝇被打死了还不知怎么回事。有时我会做两三支,叫弟弟帮着打,打坏了还可以换。我们把打死的苍蝇,用两根小木棍当“筷子”,把它夹进火柴盒里。装满一盒,黑苍蝇大约要100余只,而红头苍蝇只需六七十只。农村里卫生条件差,到处都可以打到苍蝇。回家一次,往往可以打到五六盒,交到班里去,就能排个前几名。
1958年夏天,稻子吐穗扬花时节,该轮到“灭麻雀”了。麻雀不比苍蝇,虽然是群居,但它住得高,飞得又快又远,要逮住它,很不容易。平时,有人用掏窝的办法,但必须在晚上,还得爬长梯子;有人用笸箩诱捕,但这些家伙太精,不容易上当;有人干脆用鸟枪打,一枪能击毙多只,实在是稀罕事……不管那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当然,学校也没法像灭鼠、灭蝇那样,给学生们分派任务。后来,不知谁先想出一个办法:驱赶。而且,这个办法应该是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许的。于是,在全县范围内,搞了一次全民统一“围剿”麻雀的群众运动。乡下的情况我们不太了解,我只能忆述当时县城的情形。
这一天,永定县城的机关单位全部停止办公,学校停课,店铺关门,所有人都要参加赶麻雀的战斗。每个人要有一件东西:或者可以发声(如锣鼓、脸盆、口杯、水桶等可以敲击发音即可),或者带有颜色(如红旗彩旗、色纸做成纸旗、木杆挑着布条,甚至带叶的树枝等可以舞动就行)的东西;如果确实找不到东西,就用你的嗓子吆喝也行。每个人要有一个岗位,有的在城内,有的在城郊。一时间,不论楼层、房顶、空地、广场、田边、路旁、树上、林下、河岸、沙滩,凡是可以去人的地方,都有人在那儿。
八点多钟,我们初二(乙)班学生就爬到东门山上老城墙一带,那里地势较高,可以鸟瞰全城。班主任亲自来检查一遍学生的准备情况。我拿着一个搪瓷小脸盆,找了一根小木棍,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敲击。
九点半钟左右,可能各处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只听见县公安局的警报突然拉响,“呜——呜——呜——”连续响个不停。顿时,城内城外、房前屋后、山地林间,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敲击声、人们的吆喝声在轰响,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旗帜、树枝在挥舞。这个突如其来的情景,从来没听过也没见过,把那些飞着的、跳着的、躲着的大大小小的麻雀,都吓得不知所措。它们赶紧想飞离所在的危险位置,找个安全的地方。一时间,天空中出现了一群群的麻雀,东一头西一头的乱窜。但是,无论它们飞到哪里,都会引起那里的人群更大的声音,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拦。麻雀们只能东奔西闯,累得要命。有些经收不起惊吓的麻雀,竟自动跌落下来,被附近的人们捡去报功;有的麻雀就飞到更远的地方去歇息——毕竟这世界太大了,小小麻雀岂能永无藏身之地?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大约半个多钟头,人们也累了,声音也小了。有些胆大的麻雀竟飞了回来,人们看见了又吆喝着,敲打起家伙,挥舞起旗子来。麻雀又飞走了。
就这样,麻雀飞来,人们把它赶走,又飞来,又赶走,像拉锯似的。人和麻雀都越来越累了,渐渐地,麻雀见得少了,人们的声响也稀疏了。
时近中午,整个县城都偃旗息鼓,人们渐渐撤离岗位,直至最后散尽。
下午,再也没有人去驱赶麻雀了。麻雀又慢慢的从远处、偏僻处飞回自己的窝里。一切又归于平静。
当然,这场轰轰烈烈的消灭“四害”的群众运动,自然是不敢载入“史册”的(注)。不过,人们后来还把“四害”中的“麻雀”,换成了“臭虫”,再后来又换成“蟑螂”,继续加以消灭——毕竟它们是实在太可恶了!
【注1】“弓唝弓,款空筒;踢踢塌,没一咂。”读作gónggònggóng,kuànkōngtóng;tǐtǐtǎ,móuyizǎ,诅咒人家的话,意思是,带再多的捕鼠器都捕不到一只老鼠。
【注2】据《永定县志》载:1956年掀起除“四害”(鼠、蝇、蚊、臭虫)高潮,当年10月县召开除“四害”运动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单位12个,积极分子79人。同年全县捕鼠能手王玉山(捕鼠12013只)、张贤京(捕鼠6360只)、王岸峰(捕鼠2329只)、林洪祥(捕鼠2115只)、陈圣钟(捕鼠2043只)等5人出席省除“四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和奖励。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