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翁:意气消沉,对自己的能力已经绝望

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写作《安娜。卡列尼娜》之过程,及其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三境界”之说。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包括生活中的积累,注意观察;人生的体验、体察,经验的积累

【托尔斯泰夫人1870年2月24日在她的生活札记里写道:“昨晚他(指托尔斯泰——引者)对我说,他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上流社会失足的妇女形象。他说,他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描写得可怜而无辜;还说,这个形象一出现在他眼前,以前出现的所有人物和男人典型统统各得其所,集结在这个女人周围。”第二天,托尔斯泰就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张草稿。可是并没有接着往下写。可能构思还不成熟,而且这时他还在考虑写另一部作品。

1872年1月,托尔斯泰的近邻比比科夫的情妇安娜·皮罗果娃因为嫉妒比比科夫同家庭女教师的关系跳到火车下面自杀了。托尔斯泰当时到现场看过。此事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1870年构思的那部失足女人的小说,本来叫塔季扬娜,后来就改叫安娜了,而且故事结尾也改成了跳火车自杀了。

有一次托尔斯泰同妻妹塔尼娅到图拉去跳舞,在舞会上遇到了普希金的女儿玛丽亚,被她那仪态万千的美貌、得体的发型吸引住了,后来托尔斯泰还找她长谈过。据说,后来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就参照了她的外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见托尔斯泰三年前尽管把失足女人的小说放下了,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写下去的念头。他一直在暗暗地积累素材。——《托尔斯泰传》】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整理、研究那些资料,调动脑海里所有的积累:人物、事件、经验、体验、体察,要梳理出头绪,要有所发现,然而如入迷宫,走几步,刚有希望就发现此路不通:苦闷彷徨,郁郁寡欢,昼思夜想,不思茶饭,憔悴干瘪。

几乎是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构思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整体布局,人物关系及其纠葛,情节如何发展,线索如何安排,甚至会跳出许多栩栩如生的细节等等,但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出怎么开头才恰当;加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托翁极度苦闷。苦闷持续了整整三年!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穷水尽,却在最意想不到之时、之地遇到了突破口!

187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焦躁不安的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了他大女儿的房间,顺手拿起一本书,一看是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随手翻到《乡下姑娘》,不觉读了起来:

节日的前夕,客人们都到了。

突然,他停下了:“节日的前夕,客人们都到了”。。。。。。,好!太好了!不写客人们如何,不写主人如何准备,直接跳到动作!对!就这样写!急忙回到书房,写道:“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乱了套”。后来又在前面加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信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原稿中,这句曾经是第一部的题词)——这不正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

—— 此故事巴金曾经写文谈起,顽童于多年前读过,今凭记忆加想象写出,或许有个别为巴老原句;若细节有误,若有网友知道者,望不吝赐教,下面是《托尔斯泰传》对此事的记述。

可能正在琢磨如何开头的时候,偶尔读了普希金一篇未结束的小说片段的第一行“客人们纷纷来到别墅里”,受到启发:不用多余的话和多余的描写立即把读者引入生活、情节中去。他找到了开头的办法,马上写起来。在小说最初的草稿里,第一句话就是:“客人们在看完歌剧后纷纷来到年轻的公爵夫人弗拉斯卡娅家里。”后来这句话放到小说第二部第六章的开头部分。小说最后定稿用了另一个句子:“奥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套。”

1873年3月18日,托尔斯泰全力以赴地开始写起《安娜·卡列尼娜》来。他写了一页半,自己感觉还不错。——《托尔斯泰传》】

然而,一切并非一帆风顺。二、三两个“境界”——苦闷彷徨、憔悴干瘪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断地相互交替,否定之否定反复上演,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层层升华。

【( 1876年)6月初,他带着妻子到莫斯科去看病。没检查出什么大病来。

整个夏天,他看书,跟来庄园做客的斯特拉霍夫讨论哲学问题,到

萨马拉省和奥伦堡省去买马。直到9月份才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坐定,等灵感到来。他从萨马拉省和奥伦堡省回来快两个月了,本想快些把这部小说写完,好开始新的工作。可就是力不从心,什么也写不出来。他说:“精神上尚处于休眠状态,苏醒不过来,身体不适,意气消沉。我对自己的能力已经绝望。命运给我安排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活在世上而不尊重生命(只有从事某项劳动才是尊重生命)是莫大的痛苦。甚至连思考的精力都没有。这不是才思枯竭就是大干之前的休整。”

果然是大干前的休整。托尔斯泰11月底又紧张地写起来。1876年12月9日,托尔斯泰夫人写信给她妹妹塔尼娅说:“我们终于认真写《安娜·卡列尼娜》了,就是说不间断地写。廖沃奇卡(托尔斯泰名字的爱称——引者)精神振奋,专心致志,一天写一章。我紧张地抄写着,这封信下面就放着他昨天写好的一章。”——《托尔斯泰传》】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困顿的时期之一。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本段概括来自网络,不知作者何人。当然,1870年2月25日,托翁写了《安娜》的第一张草稿后,就停止了而开始写一部历史小说。【整个1870年,托尔斯泰都在努力研究彼得大帝的时代,动笔几次,可是只写了些零散的草稿,并没有接着写下去。1871年,他忙着编《识字课本》,没有动笔写这部小说。1872年以及1873年初,他又下功夫要写这部小说。他在给各种人的信件里常常谈到它。有什么原因使他觉得这部小说写不出来。例如1872年12月17日,他在给斯特拉霍夫的信里说:“迄今为止仍未动笔。关于彼得及其时代的书搜集了一大堆,在阅读,做笔记,竭力想写,可是写不出来。然而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个多好的时代啊。不管往哪儿瞧,到处是问题、谜,只有诗能提供答案。俄罗斯生活的症结就在这里。我甚至觉得我的准备工作不会有什么结果。我斟酌太久,过于焦虑。假如一无所成的话,我不会伤心。”

——《托尔斯泰传》】

读完本文,你体会如何?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