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1)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1) ——闲话:继承-借鉴-创新

《自题小像》原来末句为:

春去春来两由之。

发出后不久,就有网友友打来两行:

花开花落两由之

春去春来两由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意即你这句并非独创。迅翁这首诗我当然很多年前就熟悉了,想忘也忘不了,但写《自题小像》时并未想起,发出后才想起,一时也没有想出更恰当的句子,只得作罢。当时我这样回答:

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来自郑文宝“载将离恨过江南”。这位网友没再说什么,但我心里总像有个疙瘩。最后改为:“秋去冬来淡视之”,这样也更合实情。衷心感谢这位网友。

隔了几天,另一位网友说:老哥,借鉴也是一种创新哦!

我回答:创新离不开借鉴,很多创新,是一小步一小步的。 继承与借鉴都是为了创新,那么,怎么样才算创新呢?粗略地想了一下,大约是下列几点:

1,内容或题材新。例如韩朝当前的紧张局势,小说、戏剧、影视还没有反映的,你若写了,那当然是创新。

2,观点(主题思想)新。这个观点是你感悟人生的新发现,前人没有,或本国尚无,或你写的这种体裁(小说,诗歌,戏剧,影视,散文随笔等)还没有过这种主题的。

3,虽然有人提出过这种观点,但还没有人阐述或反映这种观点的文字。

4,虽有人已经有此类文字,但你在深度上或广度上有所发展。

5,构思、结构、写法或体式新。第一个写日记体小说的,第一个写词典体小说的;或相同的题材但切入的角度不与他人相同。

6,语言、词句上的创新。一篇文字,如果前五个方面都与前人相同,但语言、词句上不与前人雷同或是新鲜的,也是创新。

但是,若要完全独创,恐怕多数情况下是不大可能的,于是就需要借鉴了。

我们来看看前人是怎样因借鉴而创新的。

1,语句上的借鉴

徐志摩:《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无论读者还是论者都称赞“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这句最有味,给人印象最深刻;不少论者说该句是全诗的“诗眼”!

试问,该句乃徐志摩之独创还是另有来历?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出自莎士比亚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直译即是:

离别是如此甜蜜的忧愁。

徐志摩曾游学美国与英国,当然具备一定的英语程度;该句在英语国家相当于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的名句,英、美人日常作文、书信乃至口语中引用该句并不奇怪;本顽童不才,亦不止一次在英文中读到过此句,也曾与美、加教师交谈时用过该句,徐志摩若没读到过或听到过该句那倒很奇怪。

《志摩的诗》1925年初版时收有18首《沙扬娜拉》,本诗是18首中的最后一首,但那17首与本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再版时则删掉了前17首。我臆测:在那位日本女郎向他道别时,那一声温软甜蜜的“沙扬娜拉(再见)”使他的心不禁为之一动,大脑里就自动跳出“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由这一句而生发开去,然后才陆续有了前面几句的。

(未完待续)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