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感,是一个家庭痛苦的来源:
在家庭关系这一错综复杂的庞大网络里,边界感的缺失犹如一颗隐匿于暗处、不易被察觉的毒瘤,不动声色却极具破坏力地成为了家庭痛苦的根源。家庭,在人们的心中原本是充满无尽的爱与温暖的避风港,是每一位成员疲惫心灵的温馨栖息地。这里是人们在外界历经风雨后渴望回归的宁静港湾,是可以毫无保留地袒露心声、放松自我的地方。
然而,当边界感被不经意间忽视的时候,这片原本风平浪静的港湾就会骤然间掀起汹涌澎湃、令人胆寒的波涛。家庭中的边界感的缺乏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就拿夫妻关系来说,夫妻之间若是缺失了边界感,往往会过度地干涉对方的私人空间。在现代社会,手机和信件等私人物品承载着个人的许多隐私信息,可有些夫妻中的一方却会毫无顾忌地随意翻看另一方的手机、信件等。这在行为者看来,或许自认为是一种对对方的深切关心,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实际上这无疑是一种明目张胆地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就像在一些家庭中,有的丈夫就始终无法理解妻子也是需要拥有自己独处时间的个体。当妻子满心期待着能够一个人安静地看一本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或者只是单纯地想要休息片刻,放松紧绷的神经时,丈夫却不管不顾地强行要求她陪伴自己。这种过度的依赖心理以及缺乏边界意识的行为,会让妻子内心深处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和窒息,就像被困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狭小空间里,无法自由呼吸。长此以往,夫妻之间的矛盾便会如同春草一般,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逐渐滋生,并且蔓延开来。
再看看亲子关系,边界感的缺失在这一关系里同样会引发一连串的棘手问题。有不少家长,由于自己在年轻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心中的梦想,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强行加诸于孩子身上。他们完全不顾及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内心真实的意愿,以一种近乎专横的方式为孩子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步路。从孩子在学校里选择什么学习专业,到未来步入社会后的职业选择等诸多重大人生决策,都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宛如一个被操控的提线木偶,完全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这种缺乏边界感的所谓的“爱”,其实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更像是一副沉重无比的枷锁,死死地套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被迫背负着这种巨大的压力艰难前行,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苦,原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而扭曲,家庭中弥漫着压抑和不满的气息。
而在多代同堂的家庭里,边界感的问题则可能变得更加复杂棘手。长辈们往往会过多地介入年轻一代的家庭事务,这种介入可谓是全方位的,小到家庭的日常开销、饮食习惯,大到年轻夫妻教育孩子的方式等各个方面。比如说,在一些家庭里,婆婆总是觉得媳妇的做饭方式不健康,于是每天都强行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准备饭菜。这种做法,会让媳妇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更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仿佛自己在这个家里只是一个被指挥的角色。这样一来,婆媳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而一旦这种矛盾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会像一个在雪坡上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断积累的负面情绪会使得整个家庭的氛围变得压抑和冰冷。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无法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自在地生活,都会感到痛苦不堪,仿佛置身于一个冰冷的囚笼之中。
《有限责任家庭》里说,一个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真正舒服的家庭关系,永远都是自带边界感。看过杨绛先生的故事。读中学时,对于到底该学文还是学理,杨绛感到很迷茫。当她去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却对她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杨绛觉得父亲太纵容自己了,父亲却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你应该选择你喜欢的和有兴趣的。”最终,杨绛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科。而父亲这种关爱但又不越界的相处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杨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心理治疗师福沃德说:“在家庭里彼此建立边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这世上不管是多亲密的关系,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界限。在一个家庭中,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对家人指手画脚,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也是一种成熟和智慧。边界感越清晰,爱才会在家人间不断流转,家人之间才会更加幸福。
作家毕淑敏在谈到家人相处时,说过一段话: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唯命是从;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与家人相处,既要互相爱护,也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不过度介入,不强行支配,少干涉对方的选择,多给彼此留点空间。只有保持最合适的距离,彼此有温度,也有边界,家人之间才能久处不厌,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