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04-13 作者:逆旅舍人

北京折叠中北京处于模糊不清的未来时间线上,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白领精英和底层劳动者。

这种差异性明显地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设定的工作和时间上,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五千万人挤在一起,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到处都是肮脏的垃圾与臭气弥漫的空气,但生活时间只有8个小时,醒来后却已经过去40给小时;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精英一共两千五百万人,生活在秩序井然的高节奏世界中,呼吸着新鲜空气,有16小时的生活空间;第一空间人口最少,生活着北京的权贵和富豪,他们制定着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五百万人,仅仅是第三空间的十分之一,但生活时间却是最多的最多,有24个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城市折叠后变出另一个空间。在这多愁这个点的城市里,时间和工作的分配都不平均。这是一套时间和空间双独立模式:七千五百万人共享24小时,五百万人占用另外24小时。

这是典型经典的反乌托邦设定,在近年来众多的好莱坞电影,如《饥饿游戏》,《极乐空间》,《雪国列车》中都能看到,以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将形成的彻底阶级分化为主题,这的确是全世界都正在面临的一个趋势,而且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所以北京折叠并不像是一些读者说的只是针对中国一个国家,也极具国际性的视野。一般反乌托邦小说的典型设置是阶层的二元对立,上流社会和下流平民,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郝景芳在北京酒店中加入了中产阶级,将二元对立变为三元对立,共有三个阶层,并且以北京这个超级大都市作为蓝本,勾勒了一个更为具有冷峻现实感的科幻故事。

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走私”送信穿越了三个空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上层的有夫之妇对小白领的玩弄,经历了下层奋斗到上层的好心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有惊无险的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间。

现实生活中也有着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个我们现实存在的世界又何尝没有如小说中出现的现象呢?许多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北京折叠也不例外。郝景芳在谈到写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时曾说,她感觉存在着平行的北京,手握权力或资本的上层决策者,面色疲惫的白领,然后是保安的快递,保洁阿姨……,大家可以共享CBD的物理空间,并发生短暂而默然的交集,实际上所有人的都对彼此几乎固定的命运轨迹心知肚明,这些人好像没有被物理隔离,但却是熟视无睹的擦肩而过,然后继续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行,平行线般没有交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被实体化为生活物质资源的差异来自使用时间的差异,这就是北京折叠的世界观。

整个故事充满了科幻色彩却也非常的贴合现实生活,我认为这部小说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叙述深刻地揭露了社会分层、阶级固化、教育乱收费现象、违背道德的婚恋观念,少数决策者对多数平民命运持掌控操纵态度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说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用最平淡的笔触写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故事。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情节基本是上层压榨下层,下层在隐忍中酝酿反抗,直至冲突爆发,但北京折叠这部小说却以戏剧化的方式,在平铺直叙中娓娓道来。这个被人为区隔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激烈的冲突,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再到了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没有所谓的生死抉择和纠结的天人交战,好几次在老刀即将可能面临危机的时候,剧情却又波澜不惊的过去了,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文本高潮,老刀沿途所见到的,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人和物,但这种平凡反而营造出了最贴近现实的氛围。无论如何,正因为情节的平淡和作者克制的笔触,读者没有被戏剧冲突性过多注意力,这样的写法反而突出了这个社会带给人的感受,真实得令人胆寒。

而另外一个让我对这本小说感兴趣的是底层劳动力的失业解决方案,这让我不禁有一个问题:科技进步能否打破阶级固化,弥合贫富差距?这本小说的事,彻底颠覆了我,对现实世界的世界观,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发达的互联网让人们 免费学习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在社交平台上和各种明星保持互动,所以新科技下阶级鸿沟必然会消除,而在北京折叠里,我们看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完全可以使用全自动垃圾处理系统,但为了让像老刀这样的清洁工生存下去,还是保留了垃圾工的地位,至少让他们还能有口饭吃,这里最大的悲剧是未来的穷人直始至终都没有被社会剥削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们连剩余价值都没有了,他们已经无法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的运作当中,只能通通被折叠到晚上,尽量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那么,比起被剥削的残酷,连被剥削的价值都已经丧失,恐怕才是彻底的悲哀与绝望。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机器化和自动化对于人类社会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替代了现在的工人,这些工人全部失业怎么办?如果连一个人的劳动价值都被否定了的话,大多数人的劳动本身已经没有了意义,那么他们生而为人的意义又从何处体现呢?

从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们惊讶地发现,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优秀的人会更加优秀,而贫穷的人会更加贫穷。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生活得越来越吃力,不仅过不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反而会成为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从而被时代的车轮甩得越来越远,在这里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各个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开始就分化开来,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这是对未来社会残酷性的真实投影,这也证实了郝景芳对《北京折叠》清晰的体认:“实际上我不认为它是一篇幻想小说,我写的也根本不是一个不存在的未来。”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