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祺:从高山岭到首阳山实体地名考证

08-01 作者:纪昀清

从高山岭到首阳山实体地名考证

◎ 李瑞祺

我县九峰镇与鄠邑蒋村镇在进入秦岭有一分界山——现名首阳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14年4月出版的第十三辑文史资料《山水盩厔·盩山》篇作了如下介绍:首阳山,秦岭第三主峰,分南北首阳山,相距七公里,一脉相连。主峰西侧为周至县九峰镇,东侧为户县蒋村镇。南北走向,长约16公里,主峰海拔2719.8米。峰顶为裸露岩石,奇峰高拔,巨石穿空,松柏密生其间,有以“高山气象、草甸奇观、五花石、首阳远眺”四大景观为代表的自然景象。被誉为周至县第二名山。因东方日出,全县独有此处首先被朝阳染红,十分壮丽,故名首阳山。沿山脊而行,穿经箭竹林,秦岭杜鹃林,原始森林,一路美景,目不暇接。还有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羚羊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其间。据《通鉴》等古籍记载;3000年前,商周交兵,西周武王集10路方国军马准备从镐京出发,去征伐殷商。此时有孤竹国的商贵族王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以“殷商为宗,不可侵犯”为由拦在武王马前,“叩马而谏”,未果,遂南行入山,隐居于此山中,耻食周人之粟,采薇(首阳山出产的蕨菜,也叫山野菜,拳菜)而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现首阳山有伯夷、叔齐庙等古庙多处。幽径险路,难上峰顶。有“雷劈石”一块,据说一次雷击,辟开一条小路,已作了整修。首阳山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现已成为西安地区著名旅游胜地。

上述介绍,是迄今100年来官方文章对“首阳山”的表述。我们今天是把“首阳山”作为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自然实体来研究探讨的。因此,有必要对它的前世今生来一番全面体检考察。下面,谈谈我的调查考证情况,供评审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参考。

一:“首阳山”名称在历史典籍中的表述。据对清康熙卄年章泰《盩厔县志》至民国十三年刘崑玉《终南仙境志续编》等8部旧县志省志等对照排查,现将《山川》栏目记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部志书涉及“首阳山”词条的记述,叙述如下:

①清·康熙卄年(1681年)章泰纂修《盩厔县志·卷之一·山川》记有词条:【耿谷】,今讹为景谷,南六十里为“高山岭”,有池,周五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②清雍正八年(1730年)沈青峰纂修《陕西通志·卷八·西安府·终南山》记述有:......盩厔之清凉、五福、石楼、黑凤、耐山、安乐诸山;太微诸峰;五泉、【高山】、沈岭、扫帚诸岭......

③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邹儒纂修《盩厔县志·卷之一·山川》记有词条:【高山岭】,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岭上有池,周五里。

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毕源著《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名山·西安府》记述中有:【耿谷】:在盩厔县东南六十里檀谷之东,一名景谷。水经注:“耿谷水出南山耿谷”。县志:又南为高山,岭有池,周五里。

⑤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杨仪纂修《盩厔县志·卷之一·地理》记有词条:【耿谷】,谷南六十二里为高山岭,有池,周五里。

⑥民国十三年(1924年)刘崑玉著《终南仙境志续编》记有词条:【九峰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崒(音zú,险峻)然起於群山之中,参差(音cēn cī,高低大小长短不齐)九峰竟矗,其间重岩复岭,嶔崟(音qīn qī,不正也)相属,深谷洞壑,逦迤(lī yī,曲折连绵)连接。有送子菩萨殿,东有白衣菩萨殿(俗名观音山),南有甘罗洞,颇深邃。又南熊岔庵高山(即俗名首阳山)......

⑦民国十四年(1925年)庞文中著纂《重修盩厔县志》有词条为:【九峰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又南,熊岔庵高山(即俗名首阳山)。

⑧1993年王安泉主编《周至县志·自然地理志·山地》下有词条:【首阳山】秦岭第二峰,海拔2870米,沿途景点10余处,为旅游避暑胜地。

⑨2008年县民政局编《周至县地名志·九峰乡地名》下有【耿峪村民委员会】词条记述为:“耿峪村位于秦岭北麓,首阳山下。辖区东至周户两县交界处,西至九焰,南至首阳山顶,北至耿峪沟口......”。

在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栏目下有【首阳山】词条,内容与刘崑玉《终南仙镜志续编》中的《首阳山》词条完全一致,此处省略。

⑩2014年县政协出版的《周至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山水盩厔·盩山》有词条【首阳山】,内容略,见本文开头。

⑪2020年李水主编《周至县志·自然环境·地质地貌》下有词条:【首阳山】,与1993年县志内容完全相同。

从以上11项史料记载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前的所有《盩厔县志》、《陕西通志》、《关中胜迹图志》等典籍,均无《首阳山》名称的记载,而有《高山岭》名称的记载。说明耿峪沟内的《首阳山》名称使用很晚,据今仅有101年。且两部民国年间的私修和官修《盩厔县志》,初文都是刘崑玉《终南仙境志续编》中《九峰山》词条内文表述的“熊岔庵高山(俗名首阳山)”。1993年王安泉版《周至县志》、2008年民政局《周至县地名志》、2014年县政协文史资料《山水盩厔》和2020年李水版《周至县志》对《首阳山》都有记载,但都是从刘崑玉的《终南仙境志续编》的记载而来。

还有一点应注意,11部史志中只有《周至县地名志》和县政协《山水盩厔》这两部典籍中提到伯夷叔齐死在周至的首阳山,而1993年和2020年两部《周至县志》却对伯夷叔齐无论人物还是事件只字未提。

(2)作为《高山岭》名称不仅在周至县东南乡周至户县一带民间有着深远记忆,更与4000多年前的古骆国国君骆明之子鲧之封国——古崇国有着密切关系。古崇国地域(周至东部,户县西部)的先民很早即有崇拜高山,崇祖敬天,“朝高山”民俗祭祀的传统文化活动。因此,高山岭才是名正言顺的正式名称,首阳山仅是一种通俗称呼。它表示的意思是,清晨太阳光首先照射到的山头。这个名称的山岭,全国就有十多处。因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二:民国十三年刘崑玉所著《终南仙境志续编》和民国十四年庞文中《重修盩厔县志》中,虽先后指出“高山岭”俗名“首阳山”,但是都没有涉及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叩马谏王”,阻止周武王大军进攻朝歌,翦商灭纣的“解放战争”之历史事件。而新中国建立后周至县出现的各种版本,才你抄我,我抄你,为实名“高山岭”,俗名“首阳山”的这处山岭添加了伯夷叔齐反对武王革命,“不食周粟”,以至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伯夷叔齐并不光彩,我们却以此为荣,津津乐道。1949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要彻底埋葬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时,社会上一些眼光近视、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还对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后台美帝国主义者抱有幻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这些糊涂认识,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写道:“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文章末尾注释中,写道:“伯夷,殷末人,周武王进军讨伐殷王朝,他曾经表示反对;武王灭殷后,他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伯夷叔齐的作法,而不是去夸赞他,颂扬他。

三:民国十三年刘崑玉《广两曲志》,民国十四年庞文中《重修盩县志》都说到“高山岭”俗名“首阳山”;1993年王安泉版《周至县志》、2020年李水版《周至县志》不再提“高山岭”俗名“首阳山”,直接提“首阳山”是周至县境内第二高峰。但4部县志均未涉及伯夷、叔齐上过周至首阳山,更未说饿死在周至首阳山。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2020年,457年间所有13部《周至县志》在人物栏目,都没有收录伯夷叔齐。说明13部县志很慎重,不无中生有,不信口开河。问题是我们的其他部门。其他人还是要把伯夷叔齐的故事搬到周至,来说事。那么就须要弄明白一个历史问题:真正饿死的伯夷叔齐的“首阳山”到底在哪里?就这个问题,我反复查阅网上“首阳山”词条,全国各地就有十几处。不算周至,其中争夺激烈的有下列8处;分别是:

①山西省永济县首阳乡“首阳山”(一称雷首山),因居中条山之首,黄河之阳,史称“首阳山”,海拔400米。据《左传》鲁宣公二年(前607年),晋赵“宣子田于首山”;又《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年),哥舒翰至潼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独与麾下数百骑走至首阳山西渡河入关,皆即此。

②甘肃省渭源县莲峰镇“首阳山”,又名莲峰山,海拔2414米,以在当地“群山之首,阳光先照”得名。据史载,秦末汉初建县即名首阳县,县以山名。西魏已改为渭源县。东汉班昭注《幽通赋》: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

③河南省偃师县邙岭乡岚山,又名首阳山,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据《水经注》:“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

其它还有:

·陕西省岐山县京当镇的首阳山;

·山西省和顺县松烟镇阳曲山,又名首阳山,海拔2058.5米;

·河南省汤阴县的寿阳山,亦名首阳山;

·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的首阳山;

·河北省滦县的首阳山。

这8处“首阳山”,本来都有自家官名,又称首阳山名,都因为在当地海拔高,太阳升上地平线,首先被阳光照射到而有此俗名。这种情况天然合理,不必争竟谁是谁非。那么,要判断出在商末上过该山,又饿死在该山的伯夷叔齐所在的“首阳山”,只要把这8处首阳山的地理位置与伯夷叔齐最有可能就近上山的情况拿来分析,就会一目了然。

先要明确一下,伯夷叔齐是在什么地方阻挡周武王大军不成,就近上了首阳山。

查看《周武王进军路线图》,很明显,周武王是从丰镐率领部队出发,沿着秦岭北麓一路东进,过函谷关,直向洛阳。到达孟(盟)津,北渡黄河,沿黄河东北方向挺进。过新乡到牧野,与纣王部队掀起大战,获胜后进入商都朝歌。从这条周武王进军路线,就可以淘汰大部分“首阳山”是伯夷叔齐上过的山。因为伯夷叔齐是在这条进军路上“叩马谏王”,而后就近上了首阳山。据此逻辑,丰镐以西的甘肃渭源首阳山、陕西岐山首阳山;远离黄河的山西和顺首阳山,河北滦县首阳山、山东招远首阳山,应该出局。剩下了3处“首阳山”,又如何三中选一,最终确认伯夷叔齐上的那座“首阳山”。这里需从历史记载较早,又在当地留有遗址、遗闻轶事或古人诗文来比较确认。

① 山西省永济首阳山,2600年前的《左传》和940年前的《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② 河南省偃师首阳山,1500年前的《水经注》有记载。

③ 河南省汤阳寿阳山又名首阳山,当地有传说,但无史书记载。

这一比较,河南省汤阴县首阳山出局,就剩下山西省永济和河南省偃师两处首阳山决胜负。

再查两处首阳山资料,分别有下述说词:

山西省永济首阳山: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位于

山西省永济市的最西南端,西邻黄河南来东去最大转弯处,亦是中条山最西端处。地理位置——居山(中条山)之首,居河(黄河)之阳,故称“首阳山”。《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常游,与神会。首阳山即史籍所称的首山,也叫雷首山、龙头山。《尚书·禹贡》说:“壶口雷首,山有九名,即产阳山、首山、独头山、襄山、尧山、薄山、中条山、阳山、并雷首为九也”。其中大多名字,在今天的首阳一带,都还保留着。《论语》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河东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坂故城,在永济市南。河曲是黄河拐弯的地方。首阳山是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山名之一。但这个地理位置在全国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早在晋代(265 - 420)的1600多年前永济县就建有供奉伯夷叔齐的“二贤庙”。1996年“二贤庙”遗址被列入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在古代诗人咏“首阳山”的诗词中,诗中所指地貌地理位置,也很清楚指的是山西永济首阳山。如:

①唐·吴融《首阳山》:“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②唐·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

③宋·石延年《首阳》:“逊国同来访圣谟,适观争国誓师徒。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始终天地亡前后,各骨虽双此行孤”。这3首诗中的“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句指饿死伯夷叔齐两人的“首阳山”西端紧倚黄河边;而“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句指“首阳山”头向西豁然开朗,一下望见了黄河。第3句“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意指悔不该生活在商汤周武王争夺天下的战争时节,宁可死在古代唐尧虞舜统治,国家(部落联盟)强盛,天子无私,选贤任能,辑手相让江山的山西地方。从这3人3句诗眼中,清白无误读出伯夷叔齐上的“首阳山”就是山西省永济市(原名蒲坂)的“首阳山”。周武王大军向东进军经过的风陵渡黄河南岸,对面北岸正是中条山与黄河从北往南折向东的大转弯处。伯夷叔齐在这里的黄河南岸“扣马谏王”未果,就近过黄河进中国上古史唐尧虞舜年代天子之国古冀州,即晋西南,尧都陶寺,舜都蒲坂,都在山西境内的首阳山一带。到这里逃离尘世,不食周粟,以至绝食饿死是最顺理成章的。

至于河南省偃师县邙岭乡的岚山——首阳山,正式历史典籍未见明确记载,而民间却提供了一些资料,其说法是:

首阳山因“日出先照”而得名。邙山在偃师境内最高处。这段邙山从西到东,依次有狮子头山、祖师庙山、薄姬庙山、东首阳山等。最高峰当数首阳山镇西北那座海拔405米的狮子头山。

偃师首阳山所以闻名遐迩,当与古伯夷、叔齐有关……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唐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以上仅是民间传说,缺乏正史权威记载。

类似此情况,各地的“首阳山”故事都借《史记》之说,而牵强附会把伯夷叔齐强加在自家“首阳山”中,不足为凭。

现在可以下结论:

(1)全国有首阳山十多处,从自然角度,都是合理正确,能站住脚;(2)真正伯夷叔齐隐居并绝食饿死的首阳山,全国只能有一处,即山西省永济县的中条山——首阳山。它一有权威史料记载,二有古人咏叹首阳山诗赋,对首阳山地理地貌的准确描述,三是山西永济县一带正是古人所认为的尧舜做天子时的故都之地,被称颂为中国上古时代最美好的时期。伯夷叔齐不愿生活在商纣暴虐,而周武又“以暴易暴”的环境,只有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故而“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他们的死,正如孔子所评价的“求仁得仁”。

至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行为,古人都认可吗?否!西汉和司马迁同时代的东方朔就不以为然,他说这两人是“古之愚夫”,认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什么贤人?至于当代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针见血地对伯夷行为的评判,更是说到了要害。毛主席在批判讽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伯夷“是一个对自己国家(孤竹国)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武王灭殷后,他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毛主席的评判,对伯夷叔齐充满了鄙视和不屑。而能用辩证法看待夷齐让位与不食周粟之事的,却有当代江南靖士《首阳山怀古》诗曰:“当仁不让最周全,离却人民挽局难。世界从来无定主,何须饿死首阳山”。

最后,我建议:对我县《首阳山》这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实体地名,在表述中,应明确写为:首阳山,本名高山岭。因伯夷叔齐并未上过周至九峰的高山岭,不必再拿伯夷叔齐说事。应从当地古骆国、古崇国、古郝国的悠久历史及著名人物骆明、伯鲧、大禹的事迹及影响到民间的崇祖敬天,朝拜高山,找出周至县首阳山的正能量特色来。他们的事迹和历史对人民的贡献,比伯夷叔齐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2025年6月16日——23日撰写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