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说

09-27 作者:狂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一个至今还生存着的国家。

起初中国区域内的社会人口生活的比较散乱,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就像山林中的猴子一样,与其他的动物存在着竞争关系。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种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在某次意外事件中人种学会了使用火。人种为了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与自然界的狼虫虎豹进行斗争,由于优胜劣汰,人种在与狼虫虎豹斗争的过程中取得胜利,人种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

社会人口起初是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存在竞争关系的,当人种战胜其他物种后,社会人口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争夺又发生了族群间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在中国区域内的社会人口,由于炎帝部落实力强大,所以由炎帝统领着中国区域范围内的社会人口,之后由于炎帝部落的逐渐衰落和皇帝部落的逐渐强大,这就导致很多侯王率领自己的部落来投靠皇帝。为了争夺区域领导权,皇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间进行了战争,最终皇帝部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后,皇帝部落又战胜了蚩尤部落,最终皇帝所领导的区域成就了中华民族在融合时空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区域。皇帝是当时的威望所向,他的职责是维持社会人口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能够和谐生存,由于皇帝的功劳很大,所以他得到了后代的赞颂。皇帝是一个族的族长,远古时代还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种族间的关系。各种族归附于皇帝是为了维护自己种族的安全和稳定,让本族人能安定的生活。

随着文明的延续,在尧舜时期区域政治的最高领袖以禅让的方式产生,大禹之后区域政治领袖又通过父子传承的方式产生,大禹之后以君王为核心的政治秩序形成了。

王权政治的形成促进了国家凝聚力的加强,社会人口的生存环境从一个拥有绝对自由的人种生存环境逐渐向一种拥有合理社会秩序的人种生存环境转变,社会人口生存环境的转变从人种还是猿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到社会人口建立以王权政治为核心的国度为一个阶段。随着文明的演化,社会人口的生存环境从一个拥有像狼虫虎豹那样自由野蛮的生活环境而逐渐演化成一个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的相对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人口提出了各种制度来消除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国家的建立是在社会人口希望社会和谐的意识流的促动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国家的职责是通过制度的制定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国家是在社会人口意识流的促动下而形成的社会管理机构。

国家是生存在其区域范围内社会人口的集合,国家的职能是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来让其国域内社会人口生活的相对安定。我们可以从王朝的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中发现,历代王朝的统治集团大都是被自己所统治区域内的社会人口所灭,然后是新的王朝建立,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国家是社会人口的集合,社会人口生存在国家的土地上,所以普天之下,莫非民土。封建王朝只不过是区域范围内社会人口所委托的一个管理机构,其职能是管理其所统辖区域内社会人口从而促使社会和谐运转。王朝形式的权力机构的权力是社会人口赋予的,所以如果社会人口所赋予权利的那个政治机构无法给社会人口创造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那么社会人口会自发地联合起来推翻这个政治机构,再把权力赋予给另一个新的政治机构。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已经很多了,到如今社会人口把权力赋予给了共产党,组建了新中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观察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历代王朝的灭亡都有这样的规律,先是在某个时期皇帝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权利被一些阴邪小人利用,朝纲混乱。然后皇帝的下一代得不到绝对的权力或者更加荒淫致使一些阴邪小人掌握权力,然后是国家腐化严重,社会矛盾深沉。一部分不能服众的人走上政治舞台,对社会人口进行无理的欺压,王朝的权力部门逐渐不能顺从社会人口的心理驱使做事。在小人掌权时期,社会不断腐化,腐败越加严重,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伸张,社会因果报应不能正常运行,经过长期的这种社会状态,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民变产生,王朝灭亡。

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大体上是遵循社会人口心理驱使的。美国是沿着十八世纪美国社会人口的心理驱使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的近代模式是遵循十八世纪法国人口的心理趋势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沿着二十世纪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趋势建立的。反思历史我们能够看出顺应社会人口心理趋势之于国家建立的重要性。就举一个临近的例子吧!国民党在是否容纳共产党的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企图将共产党从中国铲除,于是采用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的战略方针。腐败是历代统治阶级的惯病,国民党执政时期,其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因为阶级性质的存在,地主和资产阶级对农民、工人阶级施加的压力存在且很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社会人口中占绝对优势,而解除社会压力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理趋势。毛主席等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另外颁布了三项纪律、八项主义,创建一支清廉的军队,在解放区搞土地改革,从而得到社会中两个在社会人口中占绝对优势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拥护最终把自己壮大起来。东三省被侵占,全民激愤,抗日游行激烈,蒋可谓逆社会人口的心理驱使而继续实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继续搞内战。而共产党则是顺应了社会人口的心理趋势北上抗日,一个是顺应社会人口心理趋势,一个是逆社会人口的心理驱使而为之,这是共产党成功而国民党失败的关键原因所在。国共内战,国民党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国民党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心理趋势,而没能顺从社会上大多数社会人口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共产党背后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农民和中国工人的支持,而国民党后期已经失去了民心。再者国民党的兵大多来自农村,当打仗时,他们会向自己的父母开枪吗?就像历代的农民起义,政府的军队从心理上已经自动缴械了,就像士兵的家族已经反了,那么他们会对自己的亲人动刀动枪吗?而国共之对抗正是如此,从国民党官兵的心理趋势分析,我的父母叔伯支持的军队我还要和他们打吗?国民党士兵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土地革命,他们家中大多分到了土地,那么国民党的官兵难道要与自己家族的利益过不去吗?

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法令政策时,必须从社会人口的心理趋势出发,只有顺应社会人口心理趋势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强盛,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才能长期处于国泰民安的状态。

再次来议论建国这个大问题,国家是社会人口的集合,国家是在社会人口向往和谐的心理趋势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国家在建立之初是顺应了社会人口想要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的心理趋势的。但随着社会人口权力的集中,社会人口中部分人欲望的扩张成为可能,在这些人欲望扩张的过程中造成社会其他部分人的安定生活被打破,因此这部分人处于精神压抑的状态,这就导致社会矛盾产生,从而致使在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和谐社会的建成应把权力逐渐分散,把社会人口赋予给国家的权力再由国家把其交给社会人口来行使,那么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权力会不断地下移,使权力不受资本的干扰是社会和谐运转的关键。

评:

国共内战,国民党失败的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革命,国民党士兵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土地革命国军士兵家里大都分到了土地,这就导致国民党士兵与共产党打仗与自身利益相矛盾,假如蒋介石当时承认了土地革命,再与共产党打仗,说不定国民党不会败,或者说不会败得那么惨,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如。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