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手册
班主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的支持者,实施者,因此,班主任应熟悉德育指导的内容。掌握德育工作的技能:如道德行为的训练方法,道德情感的培养方式等。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时,班主任要注意不能走进性教育的误区。科学地评价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激励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使班主任工作朝健康、正确、规范的轨道前进。
第一节德育指导内容
德育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指导课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爱国主义教育
***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少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班主任的历史使命。它关系着我们教育培养什么人,造就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为:1进行热爱国旗、国徽、国歌、祖国的山川河流和首都的教育。2进行爱国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的教育。3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4进行国情教育,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之源。国情教育包括:自然国情教育,即国家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环境气候,地理生态方面的知识的教育;历史国情教育,即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发展诸方面的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包括国家的性质和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文化,民族人口,思想信仰的现状等方面的教育;比较国情教育,包括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生态,乃至综合国力诸方面的比较。
二、理想教育
小学生的理想水平处于低级发展阶段。有人把小学生的理想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生活理想阶段,职业理想阶段和社会理想初级阶段。大致说来,小学低年级属于理想准备阶段或生话理想阶段,中年级属于职业理想阶段,高年级属于社会理想的初级阶段。班主任的理想教育工作重点应放在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教育上。
对小学生的生活理想教育可作如下安排;一年级进行“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给自己提供的优厚的物质条件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二、三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教育,如怎样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方面的教育。四、五年级进行“充实的精神生活”教育,如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贡献为荣方面的教育。六年级的学生可进行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的教育。
在职业理想教育方面,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职业理想,看到飞机想开飞机,看到火车想开火车。四、五年级则应以职业与社会的关系为主,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职业与技术、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六年级则应以挣钱与职业关系的教育为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职业、挣钱和对社会贡献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理想教育方面,由于小学生在整个小学中都处于低级阶段,因而在中年级可以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高年级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主题,开展活动。
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点,从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小懂得自私自利是不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育他们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此外,还要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事大家商量,形成***意识;培养热爱集体的感情,形成对所属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遵守集体纪律,养成集体生活中应有的习惯和行为准则。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广泛组织学生参加文娱、体育、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和表扬为集体做好事的行为,树立团结互助的新风尚。”
对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是:1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2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争创优秀班集体;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自觉纪律教育
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是品德指导的主要内容。对小学生的自觉纪律教育应包括:1教育学生懂得自觉纪律在集体生活中的意义;2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3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规则;4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
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是纪律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求班主任帮助学生处理好如下矛盾:1纪律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对纪律的认识、态度、意志、习惯之间的矛盾;2学生对纪律要求的认识、行为、愿望之间的矛盾;3学生执行纪律的良好愿望和意志力薄弱之间的矛盾;4学生遵守纪律的自我要求和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
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监督阶段。此阶段学生对纪律的遵守来源于外部教育、要求及措施,包括教师的具体规定。因而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提醒、监督和检查;2过渡阶段。即从监督检查到自觉纪律的中间阶段。这时学生尚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能体会到纪律要求。此时学生的遵守纪律,既有外部的强制成分,又有个人的理解成分;3自觉纪律阶段。学生产生了对纪律的责任感,开始形成以自我要求、自我督促、自我检查为主要形式的自觉纪律。
五、文明礼貌教育
小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主要是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让学生通过“五讲”,达到“四美”。
心灵美:正直,诚实,不损人利己,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语言美:语言有礼貌,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打断人家的讲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不给人取外号;会用日常的礼貌用语。
行为美:勤劳,友爱,守纪;不损害集体利益,不破坏公物,不危害社会秩序;一切行为都以人民利益为准则。
环境美:搞好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做到卫生、整洁、绿化;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纸屑,不破坏树木花草。
六、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已指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爱护人,正确理解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对老弱病残者尤应尊重、理解、爱护、帮助。
品德指导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理想、纪律、劳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文明礼貌诸方面的启蒙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思想单纯,其人生美好未来的第一笔就把握在班主任的手上。因而在指导学生品德完善过程中,要寓教于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游戏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来确定自己施教的力度、方法、时间;要做到细而不乱,教而有度;要学会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来对学生施教。
德育教育具体指导方法为:
一、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一种生动而有效的德育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进行榜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地选择榜样人物。要介绍先进人物具体的事迹,引导学生对榜样进行分析,探讨英雄成长的足迹,指导学生沿着榜样成长的道路前进。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既要注意时代性、层次性,也要注意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榜样真正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感到榜样既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同时也是生活中平凡的人。
榜样既包括伟人的典范,如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又包括教育者的示范,如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也包括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二、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是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美的环境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通过教育者的爱,以情染情的迁移作用和借以一定的环境,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使受教育者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上逐渐完美化。
德育教育途径之一
班主任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其主要途径有:
1运用教育者的爱,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2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表扬美好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产生羡慕、向往的愉快感情;批评某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产生羞愧、愤慨、反省的感情。3利用文艺作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4美化学校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形成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和愉快的心理气氛,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有不少学校在校园建设中,重视绿化、美化、净化和知识化,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德育教育途径之二
一、实际锻炼法
班主任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有: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学习、劳动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执行纪律;履行道德规范,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方式主要有:1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维护集体荣誉等品德。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锻炼思想,培养品德。如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培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锻炼,以养成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4要严格要求,经常检查督促,及时进行评价和小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二、思想疏导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在引导中疏通。疏导有以下方法:
1要了解学生。了解是疏导的前提。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思想“疙瘩”形成的来龙去脉。情况明,决心就大,办法就多。
2疏通思想,要讲明道理。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晓之以理,启发学生自觉地认识问题,独立思考;动之以情,启动他们内部的动力。小学生热情高,但缺乏耐性,所以要坚持意志品质的锻炼。对有缺点过失的学生也要从提高认识、启发自觉性入手。
3因势利导,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他们的精力、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三、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世界观、道德观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苏霍姆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手册”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