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管理研究

2013-10-25
班主任工作管理研究

课题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与研究”

本文引用自梦里水乡《“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A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对人类跨入信息社会,面对课程改革等新的形势要求,抓住机遇,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集体的理念,使之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程中,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焕发生命光彩的互动过程。

B促进学校建设、班主任日常管理的需要

学校的建设,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而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离不开班级的管理。我们在班集体建设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通过研究,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使新课改理念真正渗透到每一位班主任的思想和行动中,从而为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转变陈旧的育人观,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育人观,构建师生***的班级氛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不断自盛内省,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这样,我们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对于班主任工作的体会心?a href='http://www.oh100.com/zuowen/mei/' target='_blank'>美辔恼驴晌狡烫旄堑兀〉昧艘欢ǖ某删停绕涔刈⒃谝桓龅闵?mdash;—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下,切实转换自身的角色。且大多都停留在关注实践的层面,没有一个真正可以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系统理论框架或具体操作模式。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①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与本课题的相关性

课题研究的特定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其共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预期性和参与性,与本课题具有相关性,可供借鉴。

②本课题新的生长点

课题研究注重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新的生长点在于:

以往的研究,更侧重于从学校宏观管理或班主任的角度去研究班主任工作,比如如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找出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制度等。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模范公民,更是“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的内涵,说明班主任工作的成果,将直接决定该班集体学生的发展。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针对我校实际,全面研究、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既然班主任工作是全方位与学生接触的一项工作,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为改进班级管理工作,改变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生存方式,建立***的班集体,何不通过“学生的视角”这一个点,来研究“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这一个面呢,或许会更加有效而快捷?

本课题研究凸显创生性特征:既是预设价值的实现过程,更是不断遭遇问题推动研究更深入而达成生成价值的过程;既是班主任不断实现更强育人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实现更好发展的过程。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课题界定:是指班主任娴熟地运用班主任工作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并通过情感的感染以实现班级教育的目的。班主任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2)课题支撑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学习论、管理学等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课题相关的专题性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为促进班级管理工作而寻找一种可操作的转变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

(1)实践意义

学生、教师、学校在研究中能动发展。形成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能动发展的有效模式。

(2)理论价值

以支撑性理论为指导,以优秀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不同层面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形成的理论化操作样式又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理论,为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走向实践打开通道。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的生长点,使相关理论得到丰富发展。课题研究对深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理论价值。

五、课题研究目标

远景目标:旨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完美发展的教育理念。

近期目标:根据教育规律,进一步探索和形成新时期班级管理的目标、途径和操作方式,研究班集体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研究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从学生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科学的态度去占有、分析和研究材料,从中引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规律、策略与方法。

(2)坚持教育创新的科学态度

既要以创新的思路去研究班级管理的问题,又要找到现阶段可行的途径、策略与方法。

(3)、坚持学习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统一

深入研究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经验理念并把这些理念活化为可操作的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检验。

(4)、坚持量的统计与质的剖析的统一

通过研究、调查作定量统计,更要通过案例理论作质的剖析。

(5)、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统一

以本校自主进行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形式,学校领导加大科研力度,抓计划,抓落实,专人负责,按计划进行研究,按时递交成果,同时通过专家指导、研讨会、学习考察与网络通讯,扩大合作与交流。

(6)、坚持组织、思想、机制、时间与物质保证的措施与规划、执行、跟踪、评估、改进的运行机制的统一。

(7)、确保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实效。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连动”的综合研究思路——调查研究:分析现状与问题;文献研究:梳理理论观点;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理论与操作体系。

学生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三结合,在实践中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突出质的案例研究。把握具体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案例法等。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1.背景和内涵研究

班级管理的目标、途径和操作方式。

2.构成和深度阐释研究

研究班集体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

3.管理和评价研究。

通过班主任的工作,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

八、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通过论证与选题。

2、建立起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与研究实体。

3、建立和健全研究的组织管理办法。

4、配备专门教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管理。

5、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专家论证。

6、制定研究方案。

7、进行初期实施。

(2)、实施阶段

1、进行专题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和操作水平,有一些典型案例推出和论文发表,积累一定的研究成果。

4、在实施阶段,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的结题做准备。

(3)、结题阶段

1、对各已有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与提炼,为研究报告撰写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

2、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3、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4、课题成果推广。

九、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研究前期的基础分析

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时效,是新时期所有班主任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学校班主任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来解决等,以上这些,都为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矗

(2)、课题研究的清晰度分析

设计科学,目标、内容明确,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规划”保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

(3)、研究人员的条件分析

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承担者为学校主要中层干部,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还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十、课题预期成果:

A理论思想方面,以支撑性理论为指导,以优秀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不同层面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形成的理论化操作样式又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理论,为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走向实践打开通道。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的生长点,使相关理论得到丰富发展。课题研究对深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理论价值。

B学生、教师、学校在研究中能动发展。形成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能动发展的有效模式。

C根据教育规律,进一步探索和形成新时期班级管理的目标、途径和操作方式,研究班集体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

我国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地位得到确认,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更受重视,班主任的专业化研究逐步深入,但也还存在着班主任工作职责无边界、发展无阶梯、职业无生涯和教师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班主任的问题,班主任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规定》,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创新工作机制,坚持齐抓共管;激发内在动力,促进自主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黄正平,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德育与班主任(江苏南京210013)。

班主任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有效模式。自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我国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时隔3年,2009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意见》的基础上对班主任工作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班主任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回顾总结班主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正视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对于促进我国班主任工作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班主任工作取得的成绩

1.政策层面:班主任专业地位得到有效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在相继出台的有关文件中确立了班主任的专业化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简称中央8号文件)中指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为贯彻中央8号文件,教育部颁布了《意见》,指出:“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在《规定》中教育部再次强调:“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并且在班主任工作量的计算、班主任津贴的发放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改变了过去“班主任工作只是副业,兼一兼、代一代就行”的传统观念和做法。班主任工作应由“副业”变成“主业”。

在中小学教育中,班主任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则成为衡量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因此,班主任不是谁都可以当,也不是谁都能当好的,当班主任是有条件和选择的,班主任工作应由“职业”变成“专业”。

2.实践层面:班主任专业成长得到更加重视。班主任培训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班主任培训包括远程培训、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新班主任上岗培训、骨干(优秀)班主任提高培训等。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以来,班主任培训被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如雨后春笋,竞相开展,有全国、盛市、县、校组织了各级各类的班主任培训,如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等,不断激活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意识,受到班主任老师的普遍欢迎。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班主任工作管理研究”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