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党建工作

2013-10-24
长沙党建工作

历史的意义,常常在回望与对照中更为深刻地显现。

  2010年2月,时政周刊《瞭望》推出封面报道《长沙和济南的赛跑》,对长沙的经济总量在短短数年内迅速赶超,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从11位跃居第7位的现象进行了全面解读。文章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使长沙的发展再次为国内所瞩目。

  刚刚过去的5年,无疑是长沙发展史上破蛹化蝶、脱胎换骨的5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铭记,5年来,长沙的***人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时不我待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凝聚成一种昂然前行的力量,使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引领力

  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而现代领导学告诉我们,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发展理念和发展能力的竞争。

  面对“十五”期末长沙面临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区域竞争加剧的趋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是摆在市委面前的一大课题。

  “省内率先、中部领先、国内争先”——这是5年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向全市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时代赋予长沙***人的历史使命。

  三个先字,斩钉截铁,催人奋进。为了破除阻碍争先发展的观念和体制,2008年3月,一场以“科学发展、创业富民”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星城大地风生水起。4月7日,在市委举办的县处级干部解放思想研讨班上,陈润儿旗帜鲜明:“解放思想就是要敢破敢立,在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明确提出要推进金融、管理、制度、机制四大创新。此后,市委不失时机继续开展了“深入查找发展差距、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活动,将解放思想进行到底。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事实证明,解放思想如浩荡春风给长沙带来了盎然生机,使长沙的干部群众经受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这是全市人民对未来长沙全新的憧憬和定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这是长沙决策者矢志不渝的强市之路;“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这是长沙建设两型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创新;“城市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产业高端化、发展‘两型’化、管理法治化”,这是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抉择……

  思想大解放,开启了长沙科学发展的新进程。一座城市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并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

  创造力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局面。市委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发展的战略工程来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

  实施这项战略工程的第一步,就是绩效考核。

  长期以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市委态度坚决,步步深入,强力推进。一年后,随着《长沙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出台,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表达人民群众意愿的考核体系日臻完善。四年的绩效考核,累计评出一等班子72个(次),二等295个(次),三等21个(次);评出三四等班子成员47人(次),诫勉89人(次),免职撤职15人。绩效考核成为长沙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干部高下的“衡量仪”、***评价的“晴雨表”。长沙的改革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先后三次作出批示。李源潮指出:“就是要干好干坏不一样。”

  改革的探索在继续深入。2009年,为了解决干部队伍来源单一、流动不畅、结构失衡等问题,市委实施了以“双向交流100、下派基层100、定向考录100、择优选拔100、社会引进100”为内容的干部队伍建设“五百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有20名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到市直班子任职,20名市直部门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党委书记、镇长,18名优秀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66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选录为公务员……这一工程的实施,勾勒了一条“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干部培养选拔链,使广大干部的热情高涨,活力激发。“到基层去经风雨,在实践中长才干”,这句陈润儿的赠言,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的座右铭。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蔓延,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同年,市委深入开展了以“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为主题的“两帮两促”活动,先后派出4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上千个企业和项目工程,帮助企业破解融资、用地、技改及生产要素供应等问题1000多个。“两帮两促”工作组的到来令企业喜出望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不仅没有影响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组织的民调显示,长沙企业家的信心指数一路逆势上扬。

  公信力

  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长沙县开慧乡原党委书记吴四龙,在2010年10月突遇“拐点”,成为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提名人选。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强力推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选人用人也是一场革命。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下发不久,市委就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2010年9月1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市卫生局局长、公路管理局局长等5名市管领导正职和15名副职进行竞争性选拔。

  个人自荐、他人举荐、组织推荐,“多选10”、“10选5”、“5选3”、“3选2”、“2选1”,通过新闻发布会和电视网络全程直播,一切选拔过程在阳光下进行。竞争性选拔干部,不仅选出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也选出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公信度是衡量干部工作的一把尺子。有知情权,才有选择权;有透明度,才有公信度。坚持公开透明,选人用人就会得到群众公认!”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小新对此感受颇深。

  市委对公信度的追求始终旗帜鲜明。军转干部安置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2009年,市委按照“核定岗位、量化政策、计分排序、自主选岗”的思路,改革团职军转干部安置办法,该办法统一公布安置政策,统一打分排序,统一组织选岗,做到透明、公平、合理、规范安置。“只要在部队干得好,地方安置自然好。”改革得到了部队和广大军转干部的普遍欢迎。

  在今年进行的县乡党委换届中,公信度再次成为选干部、配班子的重要砝码。市委研究制定了一整套换届政策规定、程序、方案、制度,从干部初步人选的推荐、考察、公示、讨论决定,到预备人选的确定和正式选举,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制度轨道,真正靠***选人,凭实绩量人,用制度定人。正是凭借强有力的措施,使整个换届工作平稳有序、风清气正,一批扎实干事、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与此同时,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配套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干部交流、职务任期、任职回避、任免票决、公开述廉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干部选任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切实规范“一把手”用人行为,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坚守来保证选人用人的公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竞争力

  2010年5月,北京大学礼堂,面对莘莘学子,来自宁乡经开区管委会的北大博士鲁劲松现身说法:“选择长沙,绝对是人生的正确选择。”2010年11月11日,宁乡经开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国家级园区从申报到获批仅用了一年时间,鲁劲松凭借其自身优势,为申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鲁劲松,正是长沙近年来大规模引进的数千名人才之一。

  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人才竞争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面对科学发展对人才资源提出的要求,2009年,市委强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实施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313计划”和“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当年,市领导分两批,踏访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沈阳等国内大城市高校,召开新闻发布会、见面会,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在全国刮起了来自长沙的“人才旋风”。两年来,成功引进到岗优秀青年人才2724名,其中博士108名、硕士1644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3人、团队8个。“这在中国是个创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这样评价。

  与此同时,长沙启动了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计划。一方面,大胆走出去接受现代培训,近年来,先后选派12批350余人赴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选派35批次1200余人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学习;选派200余名干部到上海、深圳等地考察;选派300余名干部到基层和经济一线挂职锻炼;5年来,共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3200余期,培训干部13.6万人次。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地干部培训资源,开设“长沙大讲堂”,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著名经济学家魏杰、著名主持人梁文道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登台开讲;开通干部教育网络学院,举办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班……一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竞争活力充分涌流的干部人才队伍,正在为长沙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人,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决定因素。读懂了一座城市的人,就读懂了这座城市。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长沙这座崛起的美丽星城正在凝聚着更加强大的力量!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长沙党建工作”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