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出生的名人

2013-12-26

《10月7日出生的名人》励志档案

图图(Desmond Tutu)南非大主教:

1931年10月7日,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出生。他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由于坚

决反对种族隔离赢得世界的赞誉。他是南非开普敦第一位黑人圣公会和南非圣公会省的大主教。他在1984年赢得诺贝尔和平奖。

华裔美籍大提琴家演奏家马友友:

大提琴演奏家,为法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曾获得多座格莱美奖。1999年2月,美国纽约市将曼哈顿东46街与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曾暂时性地换成“马友友路”(Yo-Yo Ma Way)。马友友为多部电影音乐配乐,其中包括布莱德·彼特主演的电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美国黑人伊斯兰教领袖穆罕默德:( 散文网:www.sanwen.net )

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鼓励信徒拒绝征兵登记而人狱服刑。

诺斯(Oliver North):

1987年7月7日,43岁的美军海军陆战队中校诺思举起右手宣誓,说出真相,此后他成为许多美国人眼中的民族英雄。

丹麦核子物理学家波耳(Niels Bohr):

1885年 10月5日,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诞生。

1912年 几乎整年都待在拉塞福的研究室。

1913年 根据拉塞福的核型原子模型加上量子条件,提出波耳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线光谱。

因此人们把1913年看成「现代原子理论诞生日」。

1918年 提出量子理论和古典理论之间的对应原理。

1921年 在丹麦一个财团的赞助下,波耳创立了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1922年 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 提出「互补原理」,认为在不同实验情况下,有关原子系统所得到的证据,不能从单一模型来

理解,电子的波动模型是与它的粒子模型互补的。

1936年 提出原子核结构的液滴模型。

1938年 费米领取诺贝尔物理奖以後,能够顺利逃往美国,就是波耳所的策画。

1939年 和W.M.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1865~1937)提出重核裂变的液滴模型理论。

1944年 分别晋见英国首相邱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们建议成立一个原子能的国际管理组织。

1950年 写了一封公开信给联合国,希望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把原子能运用在和平方面。

1956年 联合国才成立国际原子能管理委员会,可惜效果不大,波耳十分的失望。

波耳晚年为了这件事,不停的奔走各地,向科学家们提出呼吁。

1957年 第一届原子能和平用途奖颁给了波耳,以酬谢他的辛劳。

1962年 11月18日在哥本哈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