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杀队》备受网友热捧的反独裁电影
《《V字仇杀队》备受网友热捧的反独裁电影》电影推荐
《V字仇杀队》(英语:V for Vendetta)是2006年科幻惊悚电影,詹姆斯·麦克特格导演、乔·西佛与沃卓斯基兄弟制作。电影改编自艾伦·摩尔与大卫·劳埃德所著的漫画《V字仇杀队》。场景设在未来的伦敦——反乌托邦社会,描述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神秘人物、一位试图创造社会政治变迁的自由斗士V。电影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艾薇·哈蒙德、雨果·威文饰演V、斯蒂芬·雷饰演总督察芬奇、约翰·赫特饰演总理沙特勒。2014年12月14日晚,CCTV-6首次播出电影《V字别动队》,更在微博上引起热议。
电影剧情
引子
火药阴谋叛国日:1605年11月5日,盖伊·福克斯制造了当时举世瞩目的“火药阴谋”,想炸掉国会大厦,但计划失败,被英王詹姆斯一世处死。
电影背景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未来英国的情景,那时世界动荡(据亚当·苏特勒独裁政府政府播放新闻,美国南部正处于动乱),而英国由独裁者亚当·苏特勒(约翰·赫特饰)控制,其领导的独裁政府限制言论自由、控制舆论、制造恐慌、制定了宵禁令、并且秘密制造病毒武器,并且不惜一切以活人为实验体。秘密警察跟空气一样监听人民任何事情,任何移民、回教徒、同性恋者,或得了瘟疫的人会送往集中营等死,人民在苏特勒的独裁下敢怒不敢言,趋于麻木。( 散文阅读:www.sanwen.net )
关键人物
V:神秘怪人,策划周密,身手敏捷,力图推翻专制政府,激发人民反抗勇气,脚踩正义之路却不择手段。
伊薇·哈蒙德:父母是被迫害致死的异见人士,在遇到V以前是名普通人,V改变了她的一切。
亚当·苏特勒:英国的元首/大统领(High Chancellor),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大独裁者。
柯迪/克里蒂:北方之火党主席,秘密警察头子,就是特务头子,掌管监听、秘密逮捕、暗杀等一切特务该干的事,手段残忍,毫无人性。
芬奇:伦敦警察局长,从对当局的黑暗熟视无睹,到渐渐寻回良知。
其他的基本都是为了推动剧情,一个接一个登场,而后一个接一个去死。。。
大致剧情
伊薇·哈蒙德(娜塔丽·波特曼饰)是英国电视台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一晚因违反宵禁,被滥用职权的秘密警察扣留并差点被性侵犯,这时一个身披黑斗篷、带着面具的人过来,制服了三名秘密警察救下了伊薇,那个神秘怪人告诉伊薇他叫“V”(雨果·维文饰),以及他想要解放人民的志向。而后V带她到了楼顶,在《1812序曲》的声音中V将老贝里大楼炸毁(大楼上有正义女神像,炸楼以示讽刺当局),打破了沉默,警醒人民。
第二天,V到了伊薇所在的单位,那是英国唯一的电视台,他通过炸药等武器控制了演播厅,将他自己刻录的光碟在电视台的紧急频道播放(这个频道可以强制插播当局需要播放的内容),向人民揭露了当局对人民的欺骗,试图激发人民的反抗勇气,承诺明年的11月5日将炸毁英国国会大厦,并邀请所有向往自由的人和他同行。当V从电视台撤退时,被一个警察拦住,伊薇拿着喷雾将那个人引开,帮助V脱险但自己被警察打晕,V只好带她回自己的家。经过这一事件,警察局长芬奇(斯蒂芬·瑞饰)开始关注V与伊薇。
伊薇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周围全是书的房间里,而V正在煎鸡蛋,伊薇吃完早餐后战战兢兢地呆在暗影长廊。V为确保安全,表示要将伊薇扣留于此直到他的计划完成,伊薇十分不理解。
当晚在普罗斯洛家(伦敦之声,曾经的政府要员,现当局媒体代言人,专门发表言论帮助征服洗脑人民),普罗斯洛边洗澡边得意地看着电视中的自己,此时V拿着伊薇的证件进入了普罗斯洛家,干掉了他。当警察发现普罗斯洛的尸体时,警察局长芬奇产生了的强烈疑惑,并与之后查到一系列事件,与一个叫拉克希尔的拘留所有关。
芬奇与助手费劲周折,查到了拉克希尔拘留所的税务单,发现一个关押囚犯的拘留所内居然大部分都是医生,而且薪水最高是一名神牧,这名神父还活着并且升到了主教:利立曼主教。
第二天V与伊薇看了电影《基督山伯爵》,伊薇表示愿意加入V的计划。V给了伊薇一个任务,就是装成女孩勾引利立曼主教,然后V去搞定他。伊薇见到了主教,为了寻求庇护告诉了主教V的刺杀行动,但主教不相信,把伊薇当成和以前一样送给他的女孩,想要侵犯她。这时V破门而入,和计划安排的一样杀死了主教,而伊薇趁机逃脱。
伊薇逃到了同事戈登家里,正当伊薇担心自己给戈登带来麻烦时,戈登告诉她他自己更为麻烦,原来戈登不仅是存有大量违禁书籍和艺术品,还是同性恋,为了保命才隐藏身份当起电视台娱乐节目主持。
V杀完主教之后进入了验尸官德里亚·萨瑞吉(西妮德·库萨克饰)家里,因为这名验尸官也是当年在拉克希尔拘留所中的仇人,验尸官向V表达了自责与歉意后平静的死去。随后赶来的芬奇只看到看了德里亚的尸体,和德里亚自己的日记:政府曾在拉克希尔拘留所用囚犯进行秘密实验(政党制造病毒人为引起瘟疫,用以笼络人心),十分残忍,但最终实验被火灾毁掉,有一名试验的囚犯逃脱出来,逃出来的五号囚犯就是V(根据日记,V是唯一一个被注射病毒后活下来的人,被注射后疑导致身体某种程度变异,变得反应灵敏,身手不凡。后该政党为选举拉票出售的疫苗便是从V血清提取的)。
戈登做了讽刺苏特勒的娱乐节目,当晚就被秘密警察逮捕。伊薇逃出了戈登的房子,却在门口被抓了。入狱的伊薇被剃了光头,受尽了折磨,当她崩溃时,找到了隔壁囚犯死前藏在墙缝中的纸片。这张纸片是薇洛莉(John Standing饰) 死前留下的唯一自传。受到其影响,伊薇战胜了恐惧,变得坚强起来,在狱中宁死不屈。最后,审问者告知了伊薇,她将被处死,而伊薇仍然不为所动。审问者突然说:“现在你已经无所畏惧,你自由了。”这时,伊薇才发现折磨她和剃她光头的人都是V,而V只是想让伊薇战胜恐惧。伊薇得知真相后,在V的劝导下逐渐从愤怒、领悟到坚强起来,在雨中双手伸向天空的伊薇让V想起来刚从火场中逃出的自己,认为再也没有什么能让她屈服后V允许了伊薇可以自由来去。
与此同时,警察局长芬奇终于通过调查逐渐发现当年学校、地铁、自来水厂发生的病毒惨案很有可能是由政府策划并实施的。正当巨大的怀疑充满芬奇心中时,V假扮了一个当年参与制造惨案的秘密警察,告诉了芬奇真相:当年还是部长的苏特勒,以国家之名在拉克希尔拘留所进行试验,虽然最后拘留所毁于火灾,但还是研发出一种致命病毒。在克里蒂的策划下,病毒被投放到圣玛丽学校、地铁站和自来水厂,在无辜百姓死伤惨重及社会出现巨大恐慌之时,苏特勒控制的药厂(只有他们有解药)发了大财,他本人也并在当年的选举中苏特勒逆转获胜,之后建立独裁政府。
说完当局的阴谋后,V告诉芬奇必须监视克里蒂。而在另一边,V潜入了克里蒂的家,告诉他你被元首苏特勒监视,因为他不会放心你,你会这成为一系列事件的替罪羊,你也知道你们必有火拼,只要你把苏特勒交给我,我就把自己交给你。
V给所有市民寄送了和他一样的面具和装束,这让芬奇预感到大事不妙。危机一触即发,有人会做出蠢事,而到时候一发不可收拾。果然,秘密警察枪杀了一名戴面具的女孩,引发了市民暴动,苏特勒进行血腥镇压。V在幕后观察这一切,只需要到时候他兑现承诺,11月5日炸毁国会大厦,革命就会成功。
伊薇在11月4日回到了V的家。V展示了他改道的地铁,它将带着满车炸药通向国会大厦完成V的计划。并且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重塑这个国家,并因此而消亡,而是否愿意重建这个国家的决定权应该交给这个国家中的其他人来完成,并将是能否启动装满炸药通往国会大厦的地铁开关的决定权交给了伊薇。伊薇表示已经爱上了V,一再请求V留下,与她一起远走高飞,但V头也不回地走到隧道的另一端。在那里,克里蒂已经把苏特勒带来,在V的面前将苏特勒爆头,而V想要与克里蒂同归于尽。最终,V杀死了克里蒂及其爪牙,拖着身负重伤的躯体见到了伊薇最后一面,希望由伊薇来执行他最后的心愿。
赶来的芬奇看到了死去的V,坚定的伊薇告诉芬奇:“这个国家需要的不是一栋楼,而是希望。”芬奇没有逮捕伊薇,而是看着载着V的躯体与大量炸药的地铁驶向了黑暗。
这一晚,电视上在播放着大统帅苏特勒的演讲(此时的苏特勒已经被克里蒂带到V面前干掉了),但坐在电视前的却空无一人。大批军官待命在唐宁街10号周围,这时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多戴着面具、身披斗篷的“V”,军官们不敢开枪,任其穿越,11月5日凌晨00:00,伊薇开启了火车,这时火光闪闪,《1812序曲》的怒吼声,伴随美丽的烟花,与V的遗体,象征独裁残暴邪恶的国会大厦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人们纷纷摘下面具,露出了笑脸。。。。。。V用生命让他们记住了11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影片花絮
穿帮镜头
·当V说他从来未曾对着他的自动唱片点唱机的任何歌曲跳舞的时候,一首歌曲在背景中响了起来,但是在点唱机上看不到任何唱片。甚至在V按下唱机按钮之后,唱机上仍然没有唱片。(注:这里并非为穿帮镜头,V在说他从来未曾对着他的自动唱片点唱机的任何歌曲跳舞之前,说了“这个机器里有872”首歌曲。“There are 872 songs in here. I've listened to them all, but I've never danced to any of them.”说明这台机器既可以放唱片,也可以放机器内部储存的乐曲。)
当Evey被V抓住磨砺其意志那一段,Evey首先是被V剃掉了头发,这个过程中,V戴着一双透明的手套,透过手套看不到V手上的烧伤痕迹,而电影中,V没有其他同伙,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穿帮了。
在02:04:14和02:04:16时,本应被秘密警察杀害了的Deitrich和小女孩却重新出现在人群中(注:此处也非穿帮,多个已死人物在此处出现并给出特写镜头,实为导演对“V”精神的一种表现手法。)
影片评价
《V字仇杀队》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它引人深思——CBN新闻
完美的镜头,精彩的故事,不容错过——DVD评论
《V字仇杀队》是一部关于英雄的恐怖主义者电影:美丽,深刻,引人入胜——《时代周刊》
这是一部能够让你发问的电影:谁想出了这么好的主意——声音与画面
这是本年度好莱坞制作的最怪异的电影,你要么观看,要么拒绝观看——《时代周刊》
点评:经典场景不容错过
又一部根据经典漫画改编的动作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原班人马参与制作,保证影片具有更加绚丽诡异的未来派风格,娜塔莉·波曼剪掉长发的演出也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所有一切都证明这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动作片。根据官方提供的资料,影片中有两个浩大场面尤其值得关注:
2万2千块骨牌倒下场面震撼。这个场景具有非常震撼的效果,它的拍摄同样需要一次完成,负责堆砌骨牌的人员花了200个小时将骨牌砌好,整个过程令全体工作人员屏息静气,稍有风吹草动,如稍大的脚步或声浪,均会令努力前功尽废。
500个V同时现身。影片中V的黑帽、黑袍的战客形象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给敌人更具杀伤力的声势,地下军团均穿上V的装备,结果一场戏里就曾出现500个V的浩大场面,这与《黑客帝国》中无限复制的史密斯那场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央视上映
2014年12月14日晚,CCTV-6破天荒播出电影《V字别动队》,更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部曾经一度禁播的电影自上映以来首次在大陆公映,该片中的经典台词“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等,在网上广为流传。广电如此开放的举动让网民大感意外,网上惊呼不断,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不敢相信央视会播放该片,更直呼央视越来越好看了。甚至有人称,莫非有些事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由于影片内容在政治上比较敏感,本片不仅引起了持不同政治观点的观众的关注,也在各不同社会政治群体中毁誉不一,因此央视此次播出引起了国内网友热议。但实际上央视早在2006年就曾在电影频道《今日影视》栏目中介绍过该片,并曾于2007年将该片在付费频道“第一剧场”播出,此后也有视频网站提供付费观看。此次播出虽引起关注,但也无需做过度解读。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毫无疑问,《V字仇杀队》是2005到2006年间最值得期待的宏大电影之一。市民被煽动,并企图以起义来对抗政府的专治与镇压。不料,伊芙意外地得知了V的神秘背景,同时也发现了关于自己的一个巨大真相,给人们带来的正义与自由却把整个社会推向残酷与堕落的深渊。
本片的故事背景被设置在未来伦敦,美术设计欧文·皮特森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没有灵魂的未来伦敦市,他与服装设计萨米·谢尔顿采用了灰白色作为电影美术布景及服装的主调,影片中所营造出来的极权统治下的社会沉闷而单调,极富特色。
V的造型,首要是他的面具标志,由于在一次实验室被核轰炸后被火烧伤,他要戴上以16世纪英雄盖·福克斯样貌的面具,这个面具成为了他独特的标志。影片的面具造型沿袭漫画原著,导演麦提格不想借助CG特效,而采用基本的泥浆倒模效果制成,再配合灯光与摄影技巧去表达V的各种神态,主角雨果·维文躲在面具后演戏难度更高,他需要后期参与配音以传达V在面具后发声的更佳效果。
V的战衣植根于16世纪,再结合现代剪裁,令外型看来有点后现代感。他的战袍内藏有六把飞刀,并有刀套附在内衣上。至于V每次行动完后必留下的红玫瑰,影片用到的玫瑰属于名贵的Grand Prix品种,道具部每日都有人新鲜采购,以确每日都有盛放的玫瑰可供拍摄之用。
拍摄过程
·在1999年拍摄《黑客帝国》之前,沃卓斯基就写出了本片剧本的第一稿,因此这部影片在主题上与《黑客帝国》有重合之处。
·娜塔丽·波特曼战胜斯佳丽·约翰逊和布鲁斯·达拉斯·霍华德被选为伊芙角色的扮演者。
·制作组被允许从午夜到早上四点钟在靠近英国国会和大本钟附近拍摄。而且,有一次,他们还被允许中断了交通四分钟。
·本片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它的摄影师阿德里安·彼德,他在2005年12月逝世。
·娜塔丽·波特曼为了演好拷打场景里的伊芙·哈蒙这个角色,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她说,她只想做得更好。
·詹姆斯·普洱弗伊(James Purefoy)原计划出演本片,但由于档期问题,他的位置被雨果·维文(Hugo Weaving)取代。
·拍摄期间,娜塔丽·波特曼曾与巴巴拉·博克利(Barbara Berkery)一起工作。巴巴拉·博克利是一位方言专家,他也曾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一起工作,以便纠正她的英语口音。
·“V”在原著和影片中都有多重含义,最浅显的意思自然是“胜利”(Victory),但它显然是起源于“V”在Larkhill集中营的经历——当时他就住在意为罗马数字“五”的“V”字号牢房。事实上,“V”在片中还有更多含义,当“V”与伊芙第一次见面时,他就以完整的句子一口气说出了很多个以“V”开头的词。
·阿兰·摩尔的原著初见于1982至1985年的《武士》(Warrior)杂志,原本是黑白插图。该杂志1985年停刊,《V》的故事当时还没有结束。1988年美国的DC公司购得版权并以彩色版重新刊出十期《V字仇杀队》,同时也给该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后来,DC公司又以图画小说的形式集结出版。
·由于动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著中故事开始的时间——也就是“V”初次露面展开“恐怖行动”的时间,是1997年11月4日晚至5日凌晨,电影版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将这一时间改到了2020年的同一时日。
·阿兰·摩尔的小说文本里,并没有具体描绘“V”所戴的面具,是画师大卫利奥德(David Lloyd)出的主意:以历史上的Guy Fawkes为原型打造面具。
·本片宣传语,同时也是本片第一句台词,是“Remember,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这来源于至今在英国仍然存在的“Guy Fawkes之夜”。实际上,历史上的Guy Fawkes就是在160
5年11月4日至5日的子夜被抓住的,他的谋反行动被称之为“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后人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事实上是为了庆祝抓住Guy Fawkes——在每年的11月4日晚,在爱尔兰和不列颠岛的部分地区,都会有游行活动,通常会焚烧一个Guy Fawkes的布偶或者纸偶为标志。同时,小孩们还会唱些歌谣,名为“The Bonfire Prayer”。
·Valerie,这个原著与电影中不得不提的超重要配角,正是她的故事打动了“V”,也打动了伊芙,并最终促成他们两人的“重生”。
·电影最后“全民皆V”的场景,显然是个理想化的镜头,象征意义多于画面可行性,因为当所有人都脱去面具时,在那镜头短暂停留的时间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在电影中死去的角色又“复活”了,如velerie,女医生,近视眼小女孩,伊芙的父母等。电影时空里不可能加入游行队伍的同志们也在其中,例如芬奇的助手多米尼克……
·电影对原著作了诸多改动,时间设定就不必说了,警察芬奇的角色也有所变动,电影中他最终“理解”了,而没有像原著中那样搞掂了“V”。原著与电影中“V”所摧毁的伦敦名建筑的顺序也是相反的,而且,原著中伊芙最后代替“V”炸掉的是“唐宁街10号”——历任英国政府首相官邸。
关于编剧和导演
沃卓斯基兄弟以一部惊动天下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为他们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和财富。而在本片中,他们却反而退居编剧位置,而是影片由不太著名的詹姆斯·麦克特格来担任导演。这是詹姆斯·麦克特格第一次担任导演一职,在此之前,他仅仅在在《黑客帝国》三部曲及《星战前传1、2》中担任过副导演。不过,由于背后有沃卓斯基兄弟的强力支持,他顺利地并出色地完成了本片的导演工作。此外,本片的制片人也是来自《黑客帝国》系列的乔·西佛。事实上,《V字仇杀队》的故事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吸引了沃卓斯基兄弟的目光,他们甚至写出了剧本的初稿。然而,那时他们正全心拍摄《黑客帝国》三部曲。几年过去了,《黑客帝国》已经成为了科幻片的扛鼎之作,沃卓斯基兄弟也名利双收,但他们对《V字仇杀队》的仍然怀有浓浓的兴趣,不过,这次他们选择了幕后工作,而将导演的重任交给了他们得力的助手詹姆斯·麦克特格。其他的制作部门,包括监制、美术、视觉效果,也完全是《黑客帝国》的原班人马。
影片大多场景都在德国柏林的片厂拍摄,其中Stage 2片厂更是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的拍摄场地,主角V的巢穴The Shadow Gallery就被设置在那里。The Shadow Gallery大概位于今日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是个充满着秘道的革命地下总部。影片的V是个文化艺术的守护者,故他的藏身地点也藏有大量文化产品。例如毕加索等众多现代艺术品,布景设计师花了很多时间去搜购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当然也付出了庞大的复制版权费。
关于演员
本片的男主角原来选定的是詹姆斯·普瑞弗伊,但后来他在影片开拍4周后,因为不明原因退出了剧组。于是,在《黑客帝国》中成功扮演特工史密斯、在《指环王》中有出色表演的澳大利亚演员雨果·维文临危受命,在影片中出演“V”这一角色。这一次,雨果·维文必须摘下他在Matrix中一直戴着的墨镜,而要戴上面具,只凭声音演出。导演詹姆士·麦克特格对雨果出演这一角色十分满意,他说:“雨果一戴上面具,我们就知道影片会成功了。他有过舞台演出的经历,这对塑造这个角色很关键。此外,他的动作表演也很精彩,声音也很棒。”在《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中扮演阿米拉达女王的美国女演员娜塔丽·波特曼则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伊芙·哈蒙。娜塔莉·波特曼为了本片拍摄,甚至不惜剃光头发。影片中,伊芙是V的革命伴侣,她在片中被V所救,由一个女工成为反抗极权的革命份子。为了演好片中角色,娜塔莉·波特曼搜集了很多参考书,甚至包括一本六七十年代美国激进份子劫狱行动书籍《地下的处境》,以及一本有关1605盖伊·福克斯革命行动纪录的《信任与反叛》。
黑客原班人马
以《黑客帝国》技惊全球的沃卓斯基兄弟再度出手,制作这部同样以未来为背景的奇幻动作电影,这次他们提拔了《黑客帝国》系列的首席助理导演詹姆士·麦提格负责执导本片。其实本片的拍摄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已开始酝酿,但沃卓斯基兄弟当时全力制作《黑客帝国》3部曲,十年过去,兄弟俩认为自己在导演中倾尽精力,故将导演重任交给了麦提格。
《V字仇杀队》改编自原名经典漫画,原作首现于81年一本叫《Warrior》的漫画月刊,一出即引起争议,原作由阿伦·摩亚及大卫·莱特合编,出版26期被迫停刊,五年后,两位作者在DC漫画支持下再续推出漫画,最终令其成为近代科幻漫画的经典之作。
V一角由《黑客帝国》系列里的大反派雨果·维文饰演,之前在Matrix中他一直戴着墨镜,这次则要戴上面具,只凭声音演出。在片中饰演V的革命伴侣的是娜塔莉·波曼,她在片中被V所救,由一个女工成为反抗极权的革命份子。为了准备演好片中角色,娜塔莉·波曼搜集了多本参考书目,包括一本六七十年代美国激进份子劫狱行动书籍《The Weather Underground》,以及一本有关1605盖·福克斯革命行动纪录《Faith andTreason》。
娜塔莉·波曼为了本片拍摄,甚至不惜剃光头发,这同样引来众多关注,在片中她扮演的角色由普通女工成为地下战士时,有一个剪掉头发的戏,这个片段要求一次成功,绝对没有NG的机会,故导演麦提格早已作好一切准备,并与发型师细致组织这个落发场面,不容出错机会。
制作花絮:呈现未来世界
故事背景被设在未来伦敦,美术设计Owen Paterson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没有灵魂的未来伦敦市,他与服装设计SammySheldon采用了灰白色为电影美术布景及服装的主调,而片中在极权统治下的社会,大多设施由电视频道到家具,都是同一款色,沉闷而单调。
影片大多场景都在德国柏林的片厂拍摄,其中Stage 2片厂更是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的拍摄场地,主角V的巢穴The ShadowGallery就被设置在里面。The ShadowGallery大概位于今日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是个充满着秘道的革命地下总部。影片的V是个文化艺术的守护者,故他的藏身地点也藏有大量文化产品。例如毕加索等众多现代艺术品,布景设计师花了很多时间去搜购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当然也付出了庞大的复制版权费。
V的造型,首要是他的面具标志,由于在一次革命行动中被火烧伤,他被迫要戴上以16世纪英盖伊·福克斯样貌的面具,这个面具成为了他独特的标志。影片的面具造型沿袭漫画原着,导演麦提格不想借助CG特效,而采用基本的泥浆倒模效果制成,再配合灯光与摄影技巧去表达V的各种神态,主角雨果·维文躲在面具后演戏难度更高,他需要后期参与配音以传达V在面具后发声的更佳效果。
V的战衣植根于16世纪,再结合现代剪裁,令外型看来有点后现代感。他的战袍内藏有六把飞刀,并有刀套附在内衣上。至于V每次行动完后必留下的红玫瑰,影片用到的玫瑰属于名贵的Grand Prix品种,道具部每日都有人新鲜采购,以确每日都有盛放的玫瑰可供拍摄之用。
制作发行
洗印厂:Technicolor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国;Silver Pictures ;美国;Anarchos Productions Inc. ;美国;Fuenfte Babelsberg Film ;德国;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 ;德国;Virtual Studios ;美国;
发行公司:Fox-Warner ;瑞士;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Warner Bros. GmbH ;德国;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 (2006)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荷兰;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菲律宾; ..... (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新加坡; ..... (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 (2006) (Switzerland) (DVD)
特技制作公司:Baseblack ;英国;Cine Image Film Opticals Ltd. ;英国; ..... (digital front and end titles) (subtitles);Cinesite (Europe) Ltd. ;英国; ..... (digital main and end titles);Double Negative ;英国; ..... (digital main and end titles)
其他公司:ARRI Lighting Rental Limited ;英国; ..... lighting equipment provided by;Casting Collective ;英国; ..... extras casting;Chromakey-HireCom ;英国; ..... blue and green screen supplied by;Lee Lighting Ltd. ;英国; ..... lighting;Salon Ltd. ;英国; ..... editing equipment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and some language.
级别:Chile:Y7 Germany:16 Iceland:16 Norway:15 Sweden:15 UK:15 France:U USA:R Italy:T Australia:MA Hong Kong:IIB Singapore:NC-16 Brazil:16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Singapore:M18 Portugal:M/16 Canada:14A Greece:K-17 Japan:PG-12 Finland:K-15 Switzerland:14 Malaysia:18SG New Zealand:R13 Philippines:R-13 Ireland:15A Israel:PG Colombia:12
制作成本:$54 (单位:百万美元)
影片票房:全美首映票房:$25,642,340.00 (单位:美元)、全美累计票房:$70,511,035.00 (单位:美元)、海外累计票房:$62,000,000.00 (单位:美元)
拍摄日期:2005年3月3日 -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