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新闻的作文

2013-10-23
一篇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一

难忘的一次拔河比赛

岁月象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在作文班上,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

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

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

随着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篇二

撕裂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群体处于一种撕裂的状态,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拥有共同目标、共同操守、共同价值观的群体。所以当提到“中国记者”四个字的时候,我的脑袋中完全不能勾勒出一个普适的形象。

当下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可以分成四类:

(1)体制内的既?a href='http://www.oh100.com/zuowen/mei/' target='_blank'>美嬲摺?/p>

他们享受了体制的优待,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我曾经和一个新华社记者聊天,当我我说很多人都很羡慕体制内的种种好处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说:“千万不要来这里,否则会把你给废了。”不过,他自己仍然没有离开,这说明他觉得就算把人给废了,体制内仍然有更大的值得留恋之处。

(2)体制外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抱有理想,有道德追求,信奉专业主义。这些相信不用我多说。

(3)犬儒主义者。

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但同时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这个世界。“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他们对现实有一种不反抗的理解和不认同的接受,在并不真傻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地装傻。既然我没法说真话,那么你要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我不这么说也得这么说。我照你的说,不见得有好处,但不照你的说,说不定就有麻烦。我知道我照你的说,你未必就相信我,未必就拿我当回事;但我不照你的说,你肯定会说我不拿你当回事。既然你要的不过是我摆出相信的样子,我又何必在说真话上面空费心思。

(4)权力寻租者。

这些人利用言论的权利,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有名的案例,就是矿难封口费。

所以说,中国媒体存在一种奇观:这四种截然不同的新闻工作者同时存在于同一时期的同一国家。而且最关键的是:你很难说哪种类型是主体,是占主导地位的。前两类在影响力上也许是最大的,第三类的人数可能是最多的,第四类看上去少一点,但其实他分布在广大的基层,而且也不乏全国性的媒体,像封口费事件不就有中国教育电视台这样的媒体参与吗?

撕裂的局面也让中国的新闻工作者难以形成一种合力,冲破重重阻拦。因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能动性差便是可以想见的了。

2、寻因

为什么会这样?我总结了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是体制方面的原因。

上周的发言里面,同学谈了很多默多克等传媒巨头的事情,并对他们带来的媒介垄断表示担忧。但在我看来,中国的现实中,这个问题还不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媒介的集团化、市场垄断是非常弱的。虽说近年来中国不断地打造媒介集团,但说到底它们基本上都是政策上的拉郎配,不是市场主导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外资的进入控制得非常严格。2005年,默多克的星空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试图通过青海卫视实现曲线落地,3个月后便被广电总局叫停,直接结果是数千万美元的损失,以及默多克的干将——新闻集团(中国)总裁戴杰明的被迫去职。所以说,纵使默多克再强大,也敌不过我们伟大的广电总局啊!

那么,中国的媒体存在垄断吗?当然存在,只不过不是资本垄断。

第二,缺乏行业准则,法律缺位。

在中国,虽然新闻工作者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但它更像一个官方机构而不是行业协会。在新闻界,没有一个获得大家广泛共识的行业准则,我们没有《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样的报告,这是导致新闻从业人员行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法律的长期缺位,更是一个无需多说的问题。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一篇关于新闻的作文”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