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妈妈的话

2014-05-10

《感恩妈妈的话》好句子大全

感恩妈妈的话在美国,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举国同庆的感恩节,规定从这一天起休假三天。即使远在异乡的美国人也都要在节日前赶回去与家人团聚,共庆佳节。美国人对感恩节重视的程度,堪与传统的盛大节日-圣诞节相比。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批英国清教徒到达美洲,而当年的寒冬让他们受尽苦难,到春天来临,只剩下50多人存活。春季来临后,得到印地安人给予协助,而有了较好的丰收。为感谢上帝及印地安人朋友,清教徒们每年举行感恩欢庆,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教堂,点起舞火举行盛宴。到了1789年华盛顿总统就职声明中宣布,11月26日星期四为感恩节,以鼓励美国人发扬祖先感恩精神,成为美国正式节日。后来在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假期;之后感恩节的日期也经过几次变动,至1941年经过国会通过,开始改回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感恩节,是用来感恩的,虽然是个洋节,可是晚上突然之间好想家,就给妈妈打电话了。

妈妈还是很早睡了,我照旧用电话把她吵醒了,心里有一丝愧疚,不过也没时间想那么多,思家情节太重,就是想跟妈妈说说话,撒撒娇,让妈妈哄哄我。

妈妈已经睡了,被电话吵醒,我很抱歉,听着妈妈朦胧的声音,可是还在交代我吃好穿好,说北京最近降温,让我多穿点衣服,不禁泪眼模糊,眼泪很不争气的掉了下来。那些原来出现在脑子里要跟妈妈抱怨的事情全都抛到银河系外了,只是报喜不报忧,不想让妈妈担心。

挂了电话,想家的情绪不可遏止的泛滥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今年是妈妈的本命年,妈妈48了,这辈子已经过了一半了,操劳了半辈子,只为了能让生活能好点。记得高三那年,晚自习回家后我说我冷,衣服太薄,妈妈恩了一声,拿出毛线,开始织,晚上,我看书看到12点,实在撑不住了,就睡了,睡前隐约看见妈妈房里的灯还是亮着的,只是一点微弱的光,我也没管那么多,倒头就睡。

早上起床,枕头边有一条刚织好的毛裤……

那时的我只有一丝的感激,可是,根本不知道那条毛裤到底要花多长时间要花费多少精力,直到最近给朋友织了一条围巾,还没织完我就叫苦连天,这才知道妈妈到底多么的不容易。

可怜天下父母心,试问这世界上除了父母,还有谁会对我们那么不计回报全心全意为我们付出为我们好?可是不懂事的我们却还抱怨他们管的太多,这是最伤父母心的,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来后悔,所以,从今天起,做个孝顺的人,好好对爸爸妈妈,他们不会要求太多,只是想一家人能好好在一起,那就足够了……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

【扩展阅读篇】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分类概说

句类

——句子的语气类,即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型

——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又可以下分若干小类。

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看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别,例如“你看电影吗?”是疑问句,又是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下雨了。”是陈述句,又是单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编辑本段句类

陈述句

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

陈述句句末可以带上“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的—了”:“的”表示本来如此,“了”表示有了变化。“呢—罢了”:同样表示肯定,但“呢”稍带夸张和强调,而“罢了”却把事情往小里说。

陈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特点:a、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b、常用的标点符号: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子。例如:

①明天要下雨。

②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

③您今天精神挺好的呢。

④他说了不回家的。

⑤事情本不是这样嘛。

否定句常用“不、非、没有、无、莫、否、句、勿、未”等。

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常用的否定词“不…不…”“没有……不……” “非…不…”等。双重否定句跟相应的单纯的肯定句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口语中还有“非得去”、“非要做”等说法,这种说法就是从“非……不可……”变来的,这种用法的“非”不再是否定副词,而是语气副词。在书面语言中常见“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说法。

疑问句

具有疑问语调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有疑而问的叫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提问手段有以下几种:疑问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疑问格式等,疑问语调不可或缺。根据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是非问

陈述句加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构成,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也是对整个命题的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例如:

①你明天会来吗?

②这件事你知道吧?

③这事你真的不管?

④你昨天迟到了,是吗?

这些句子可以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或用点头、摇头回答。

特指问

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怎么做”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例如:

①今天谁值日?

②你怎么不去图书馆呢?

③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的?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

选择问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是、还是”连接分句。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例如:

①是早上锻炼好,还是下午锻炼好?

②喝水还是喝茶?

正反问

由谓语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A、V不V(来不来)B、V不(来不)C、全句 V不V 。常用语气词“呢、啊”。例如:

①昨天玩得高兴不高兴?

②你买的东西便宜不?

③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

反诘问句,即反问句,也有上述四种格式,只是多用是非问和特指问格式,选择问和正反问用得少。例如:

①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吗?(=不用说了——是非问)

②十二点了,怎么还看电视?(=不要看电视了——特指问)

③你是来帮我呢,还是来拆台呢?(=老拆台——选择问)

④他们这么不讲理你说对不对?(=不对——正反问)

祈使句

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叫祈使句(降调)。

1、表示命令、禁止

带有强制性,常不用主语、语气词,结构简短、语调急降而且很短促,否定句用“不准、不许、别”等。例如:

①禁止吸烟。

②不许乱说乱动。

③快去做作业。

2、表示请求、劝阻,包括请求、敦促、商量、建议、劝阻等。例如:

①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②快说呀,为什么不说呢?说吧。

③快点!你可以再快一点吗?

请求或敦促人家做事,总有商量余地,因此宜于使用重叠形式的动词,常用敬词“请”,例如:“您说说。| 您请坐。| 您帮帮忙吧。| 请喝茶。”

感叹句

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它表示快乐、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等浓厚的感情。一般用降调。

1、由叹词构成(从叹词辨别感情)。例如:

①哇!这衣服真漂亮!(惊叹)

②哎哟!你还真自以为是!(讥讽)

③唉,真没办法呀!(叹息)

④哼,等着瞧吧!(愤怒)

2、“名词 啊”表感叹。例如:

①天哪!这可怎么办啦!

②我的上帝呀!

③我的妈呀!

3、口号、祝词。例如:

①共产党万岁!

②为幸福的明天干杯!

③明天会更美!

4、更多的感叹句里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句尾有语气词。例如:“那该有多好哇! 好热的天气呀!多么可爱的小孩呀! 多好的想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