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014-07-24

《第二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2013年工作计划

一、注重实效,抓实德育工作

1.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奖励制度。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鼓励班级常规管理有特色、有个性,鼓励少先队活动开展的多样性和特色化。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及优秀学生等评比活动,力求评比有针对性、实效性。

2.“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心德育要求,把握德育规律,坚守课堂主阵地,让每一个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观念,将优良的师德体现在“育人”上。坚持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德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3.进一步开展文明礼貌及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形成良好校风、学风。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档次。

5.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强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科学抓质量。以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科学有效、能够充分体现并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提升机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找准切入点,全程抓质量。坚持从基础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强化后20%学生的转化工作,形成层层抓质量的良好机制。

3.加强学科特色建设,重视过程管理,提高全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以常态课研究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组建设,形成学科优势。认真落实教学常规,重视抓好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批改、单元检测、教学反思、培优补差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4.强化教育细节,追求有效教学。深入开展有效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强化调研,积极迎接教研部门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调研与指导。

5.搭建舞台,分层展示。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在各级教学展示活动中亮相,积极抓住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任务。继续开展“新教育、新课程、新课堂”教学专题活动,有重点地对有效教学、人文课堂等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使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6.重视素养积淀,进一步规范阅览室建设,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拓展学生视野,放牧学生心灵。

7.抓活动管理,促学生素质提高。注重特长艺术活动,重视社团活动,合理培养兴趣、能力,提高实效。继续抓好课余项目训练。

三、创新机制,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内涵发展

1.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办学行为,实施人文化、精细化管理。在精细上下功夫,执行上求落实。

2.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努力实行层级负责、过程管理、责任追究的管理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有专重。

3.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班子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示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形成一支目标高远、德艺双馨、发展称心的师资队伍,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探索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

5.加强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增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意识。

6.继续加强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四、积极行动,扎实推进新教育实验

20.扎实、有效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活动。以“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为主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以教师角色的创新适应参与新课程,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落实新课改理念。重视行动研究,强化组内研讨,坚持行动就有收获。

21.加强实践,切实推进新教育实验的行动。积极开展新教育实验行动研究以及新公民教育,新生命教育等项目的实践研究,特别加大对“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建理想课堂”的实验研究。

22.加强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考察、实验、探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技术,进行集知识教育、娱乐为一体,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交融的综合课程和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究。

23.组织开展新教育实验的交流、展示活动,促进新教育实验的深化与推广。展示学校风采。

24.深化“经典诵读”活动,师生同写日记,强化交流工作,重视学校博客群建设,加强引导与管理。

五、丰富内容,积极开展体艺卫科技教育活动

25.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积极推行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两个条例为指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认真做好体质测试和数据报送工作。深化艺、体学科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开好体育课程,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努力促使学生形成两项体育专长。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规范、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学校。牢固树立学校的发展意识、实干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推进学校管理精细化、深化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等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德育工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狠抓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整体实力,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二、工作目标 管理目标:学校管理制度化、人本化、民主化,学校扁平化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学校各项工作协调配合和谐发展。 德育目标:常规教育继续深化,行为规范力求实效,特色教育打造精品。 教学目标: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教学质量保持高位运转,特长教育力争取得突破。 教科研目标:教师科研意识浓厚,校本培训自成体系,教师展示平台日臻完善。 队伍建设目标: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管理实行有序流动,名优教师大量涌现。 服务目标:开源节流巩固学校经济基础,主动服务保证教育教学所需,创新工作提高为师生服务质量。 三、工作要点 (一)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健全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确保学校管理制度化、人文化、民主化和特色化。继续夯实学校、年级两个工作平台,走精细化管理之路。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努力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二)师生礼仪更加文明,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业务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要善意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实做好德育工作,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三)教学中心更加突出,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认真抓好高一、高二基础教学,重点抓好高三教学工作,力争教育质量有新提高。积极、稳妥、创新、务实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 (四)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构建。校本化实施新课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主心骨作用,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全面快速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事业型、科研型、能力型的教师队伍。 (六)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重视校际交流,继续加强三校共同体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工作,开拓国际交流渠道,深化英语特色教育工作。 (七)安全教育警钟长鸣,精神文明建设持之以恒。坚持预防为主,确保学校工作安全、有序、高效运行,杜绝一切不安定的因素出现。积极建设平安校园。 (八)校园设施进一步完善,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和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使之更具人文气息,创建绿色学校,进一步营造教书育人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喜迎七十周年校庆。四、具体工作措施(一)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1、强化学习,铸炼师魂,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树立五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要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二是大局意识,要立足岗位,全方位思考,努力搭台、补台,把严谨细致、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弘扬起来。三是责任意识,敢于和勇于承担责任,强化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共识,用心工作、用力工作、用情工作,把既要积极多做事又能做成事来作为工作标准。四是合作意识,要互帮互助,分工不分家,工作面前讲原则,利益面前讲风格,在工作落实的环节上,在管理的精细化上,在追求工作的实效上狠下功夫。五是勤廉意识,要勤政廉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工作实绩好、廉洁自律好的强有力的团队。 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校有一支富有进取精神和顽强斗志的心系学校发展的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是我校各项事业进步的坚实基础。我们要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党风建设推动校风、教风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真情塑造未来”的服务理念。鼓励和引导教职工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我与学校共荣辱”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