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意思
《莫名其妙的意思》好句子大全
莫名其妙的意思【英文】Baffling inexplicable
【释义】 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正音】 其;不能读作“qī”。
【辨形】 莫;不能写作“漠”。
【近义】莫明其妙
【反义】洞若观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用法】 常和“让人”等组成兼语式。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他会上说得好好的;一散会就改了口;真让人莫名其妙。
【英译】 withoutrhymeorreason
梁斌《红旗谱》:“‘贵他娘也莫名其妙,心里想:‘老头子们又咕咕什么事情了?’唐可林上不着天下有着地地又说一句,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郑-义《迷雾》八
莫名其妙释义:名,命名。 妙不可言,无法命名,难以形容。
莫明其妙(《现代汉语词典》)
莫名奇妙(《现代汉语词典》)
编辑本段反义词
洞若观火、一清二楚 。
\不知所云大惑不解
歇后语三伏天吹西北风——莫名其妙
听哑巴唱戏——莫名其妙
编辑本段典故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的呀。”
编辑本段辨析
大将军福康安,是乾隆年间的权臣。乾隆元年(1736),福康安奉命率大军西征准噶尔。福康安性好奢侈。由京都到新疆,万里之遥。越往西,越荒凉,越贫穷。而福康安奢华不减。一路上由于招待不周而被处分者,接二连三。不久,福康安临近边疆某邑。邑令终日涕泣不已,深为接待福康安大将军发愁。他的一个亲戚问他:“邑库中有二三百两银子吗?”“有。但远远不够用。”“都给我吧。我来负责接待福大人。”
当时正是炎夏季节,太阳快把石头都晒化了。这位邑亲在宾馆门口栽上松柏,把宾馆的墙壁,裱上古色纸。把所有的家具都熏成乌木色,被褥、床罩、枕套、坐垫,一律用蓝缎制作。房间各处摆放着鲜花。从村口到宾馆的里许路上,用竹席扎好天篷。然后安排几百名民夫,不时地在竹席后面往席上洒水,以求润泽、清凉。又把西瓜瓤搅成汁,用绢过滤,稍微加些冰糖、薄荷,名之曰“西瓜汤”。安排完毕,福康安大驾光临。福大人一路上头顶烈日,焦热难已。大轿刚进村口,已觉得一股阴凉。到了宾馆,见松柏森森,虽不结彩悬灯,而精神却为之一爽。进入房间,见铺设古色古香,鲜花悦目。凡入眼处皆为冷色。福康安十分高兴,说:“天仙界,水晶宫,不过如此!”待喝了西瓜汤,更“莫名其妙”。 后来,福康安举荐邑令升了官。这位邑令不仅满足了福康安的需要,自己升了官,还为后世留下了“莫名其妙”这个成语典故。
国学大师文怀沙对我说,他曾为寻求“莫名其妙”的出处,求教过许多大师级的朋友。均未果。(见本书序)笔者以此文呈示,文公曰:“《夜雨秋灯录》乃清人所著,流耳,非源也。” 念及“莫名其妙”使用频率极高。此项作为本书之唯一,遂不顾渊流。
【扩展阅读篇】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分类概说
句类
——句子的语气类,即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型
——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又可以下分若干小类。
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看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别,例如“你看电影吗?”是疑问句,又是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下雨了。”是陈述句,又是单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编辑本段句类
陈述句
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
陈述句句末可以带上“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的—了”:“的”表示本来如此,“了”表示有了变化。“呢—罢了”:同样表示肯定,但“呢”稍带夸张和强调,而“罢了”却把事情往小里说。
陈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特点:a、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b、常用的标点符号: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子。例如:
①明天要下雨。
②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
③您今天精神挺好的呢。
④他说了不回家的。
⑤事情本不是这样嘛。
否定句常用“不、非、没有、无、莫、否、句、勿、未”等。
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常用的否定词“不…不…”“没有……不……” “非…不…”等。双重否定句跟相应的单纯的肯定句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口语中还有“非得去”、“非要做”等说法,这种说法就是从“非……不可……”变来的,这种用法的“非”不再是否定副词,而是语气副词。在书面语言中常见“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说法。
疑问句
具有疑问语调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有疑而问的叫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提问手段有以下几种:疑问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疑问格式等,疑问语调不可或缺。根据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是非问
陈述句加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构成,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也是对整个命题的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例如:
①你明天会来吗?
②这件事你知道吧?
③这事你真的不管?
④你昨天迟到了,是吗?
这些句子可以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或用点头、摇头回答。
特指问
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怎么做”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例如:
①今天谁值日?
②你怎么不去图书馆呢?
③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的?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
选择问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是、还是”连接分句。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例如:
①是早上锻炼好,还是下午锻炼好?
②喝水还是喝茶?
正反问
由谓语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A、V不V(来不来)B、V不(来不)C、全句 V不V 。常用语气词“呢、啊”。例如:
①昨天玩得高兴不高兴?
②你买的东西便宜不?
③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
反诘问句,即反问句,也有上述四种格式,只是多用是非问和特指问格式,选择问和正反问用得少。例如:
①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吗?(=不用说了——是非问)
②十二点了,怎么还看电视?(=不要看电视了——特指问)
③你是来帮我呢,还是来拆台呢?(=老拆台——选择问)
④他们这么不讲理你说对不对?(=不对——正反问)
祈使句
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叫祈使句(降调)。
1、表示命令、禁止
带有强制性,常不用主语、语气词,结构简短、语调急降而且很短促,否定句用“不准、不许、别”等。例如:
①禁止吸烟。
②不许乱说乱动。
③快去做作业。
2、表示请求、劝阻,包括请求、敦促、商量、建议、劝阻等。例如:
①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②快说呀,为什么不说呢?说吧。
③快点!你可以再快一点吗?
请求或敦促人家做事,总有商量余地,因此宜于使用重叠形式的动词,常用敬词“请”,例如:“您说说。| 您请坐。| 您帮帮忙吧。| 请喝茶。”
感叹句
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它表示快乐、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等浓厚的感情。一般用降调。
1、由叹词构成(从叹词辨别感情)。例如:
①哇!这衣服真漂亮!(惊叹)
②哎哟!你还真自以为是!(讥讽)
③唉,真没办法呀!(叹息)
④哼,等着瞧吧!(愤怒)
2、“名词 啊”表感叹。例如:
①天哪!这可怎么办啦!
②我的上帝呀!
③我的妈呀!
3、口号、祝词。例如:
①共产党万岁!
②为幸福的明天干杯!
③明天会更美!
4、更多的感叹句里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句尾有语气词。例如:“那该有多好哇! 好热的天气呀!多么可爱的小孩呀! 多好的想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