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读到一篇《威尼斯的小艇》,小小的心开始荡漾,深吸了一口气,决定将来要去和那片迷人的水面相见。
那时侯写下的第一个人生理想就是要行走。
念中学的时候,我读到《夜行的驿车》,尽管只是在纸上,却清晰可辨那离开威尼斯时渐行渐远的马蹄声,清脆安详。却不敢再迷恋威尼斯,只想着以后要住在一座有歌剧院的城市,可以看到这一出如月华流泻的歌剧,这一点希望的安慰,总还有。
偶尔会去超市买一沓纸盘回来,画一些简单的图案,写上心情和日期。随手画下的铅笔画,有淡淡的哥特式塔楼的影子,发现欧洲已经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梦了,但是叹了一口气,十八岁,该是可以看见将来的路了吧,要怎么走到欧洲?少年的心一俟沾上世事的尘埃,便陡然世故许多。
后来看见这本《上海色拉》。陈丹燕有了我想要的生活:去欧洲行走,然后用颜料和文字记下,绘成这本美丽的《上海色拉》。
有一篇是《风花》,风花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是每个少女心中曾经的梦想。然后,一颗公主心换作了妇人心,风花就灭了。消失的,记住了,爱着的,错过了。
我喜欢在书页的眉间用铅笔写字,在那篇长长的《八封航空信》之末,我用削尖的铅笔写着:“亲爱的小线,你好!”在万水千山之外,我的信笺必会这样起首。
如果我可以行走到万水千山之遥。
不可以再做梦的心情,有些残忍有些悲哀。
在图书馆文科阅览室的D306间读书。这里有原木色的桌椅,色调是明朗的,站在一排排书架前,只看着书的名字都觉得好幸福。陈丹燕找到《彼得。潘》的地方,我也找到了。
一直到夜色四合走出来。走到夜里的文史楼,欧式的廊阶在灯光里柔和而暧昧,如霜的清月被这亮色撇在无边之外。想起陈丹燕写的《一九七八年的华师大文史楼》,是什么样子呢?一九七八年在阅览室里读《彼得·潘》的陈丹燕,断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文科阅览室的D306间会有她自己的书在吧?
有一种绿色的希望开始生长。心上的茧花点点剥落,我听见梦想恢复着最初的鲜活。
有时候我一个人行走在上海,抱着一册地图找呀找问呀问,看着地图上的点落在眼前,又映上许多东西:高楼,霓虹,车马喧,重重叠叠。心里就自己笑了起来,当我安静地生活在长江的上面那座小城时,我也是从未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如此贴近这座如梦如幻的城市,并用自己的脚步追逐她心脏跳动的声音。
陈丹燕说,四月,要是一个人从来没有背过一首诗,就长大了,一定会遗憾的。
四月,要是一个人还没有为梦想努力过,就放弃了,一定会遗憾的。世事静方见,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呀。
赫尔曼黑塞说,所谓爱,它并不是为我们的幸福所存在的东西,它是要让我们明白,在痛苦和坚忍中爱是怎样顽强地生存的。
理想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