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慈善作文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庄园的入口处,保安拦住了这一老一校
小女孩露西说:“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巴菲特带着露西进去,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是的,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为别人捐献出的一分钱一角钱的普通人和捐赠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值得尊敬,因为,在慈善的天平上,他们是等重的。同样,不要把慈善活动看成仅仅是有钱有身份的人的事情,即使再普通再平凡的人,也能成为慈善家,只要我们对他人心怀善意,在别人需要时哪怕只能给予微不足道的帮助,我们也一样慈善。
2.中国首善陈光标
中国首善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老总,他坚守“富而有德,德富财茂”理念,提出“慈善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等慈善观念,认为捐款捐物是一种慈善,而搞好环保,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他决心做一个慈善家,用多种方式报效社会。他投身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至今已累计捐赠款物超过9亿元,涉及20多个省,受益人口达到30万人,位居中国慈善家前列。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陈光标认为让财富成为慈善!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能光流淌着利润的血液。上善若水,慈济天下,他是一个秉承慈善之心、忠诚慈善事业的善心牢固、善事永远的慈善家与企业家,是时代慈善领跑者。
3.慈善,不惮“作秀”
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重大地震灾害,民间力量在“第一时间”迸发出慈善热情,无需呼吁,从救援到募捐,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已经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这种基于爱心、勇气与智慧的最朴素的情感聚合成无比的力量,在玉树震区大救援中彰显大爱。
众多企业,众多明星纷纷慷慨解囊,没有攀比,没有宣扬、炒作,只有一个又一个务实的行动。从汶川到玉树,展现整个社会对于精神关怀和道德阳光的追求。“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都带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帮助救援,积极捐款,有人指其“作秀”,我们认为“作秀”表露的其实是一种姿态,是向大众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公众人物既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就让它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名人更留意起个人慈善形象;明星不再频频以花边新闻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是以慈善来引发各种关注。要尊重公民的慈善表达权利,包括各种的表达形式都应得到尊重。期待更多不惮“作秀”、善于利用民众的关注和大众媒介做出积极表率作用的公众人物。
4..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盖茨基金会
世界首富、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创立的“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携手股神沃伦·巴菲特,世界上最富有、最有智慧的两个人造就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盖茨在遗嘱中公开宣布,将把财产的98%留给慈善基金会。“股神”巴菲特宣布捐出个人85%的财产。
美国钢铁大王、著名慈善家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倘若一生积累了大量财富,不愿帮助穷人,为富不仁,他在告别人世时,的确应该感到耻辱。这种回报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回报他人和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扶弱济贫、助人为乐,作为中华民族传承的精神财富,也折射出人类社会的道德良知和思想光芒。慈善作为这种智慧的体现形式,是一个社会、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是解决社会分配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途径。
财富无常而仁德永恒,为富不仁者耻,乐善好施者荣。慈善家李嘉诚说过:“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的善举不仅使他一直占据华人慈善家榜首,也有力地支撑着他事业的进步,成为全世界华人首富。慈悲应该像自天而降、滋润大地的雨露。慷慨无私、淡泊名利,是人生的高境界;亦商亦善、回报社会,是事业的大境界。“及时行善”与“及时行乐”相比,对于财富拥有者来说,就是天壤之别。如果富豪们毕生都守着自己的财富,其实是对财富的最大浪费,也是对社会的最大不公。慈善让财富光辉,慈而善者不在巨富中死去,更不在挥霍中了结。麦当劳快餐连锁店创始人克罗克的遗孀琼?克罗克,她继承了大笔财富、乐善好施却自甘淡泊,将自己的20亿美元财产捐赠殆尽;英国前王妃黛安娜,生前担任慈善大使,到非洲等地,多次接触慰问危难病人,包括爱滋病人。在天堂里,黛安娜是有资格微笑着回忆人间的。
5.“农夫山泉“捐赠门”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时报》在头版刊登《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受质疑》一文,再次引爆企业“诺而不捐”的争论。农夫山泉于2002年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主要电视台反复播放广告片“从现在起,每喝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孩子们的渴望捐出了一分钱;到2008年,阳光工程将为20万孩子带来运动的快乐”。但《公益时报》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如履行“一分钱”公益的承诺,以农夫山泉每年15亿瓶到20亿瓶的市场销售量计算,该企业每年至少有1500万元捐赠给“阳光工程”助学基金,而实际上能查到的公开现金捐赠只有2006年捐赠的500万元,这与最初承诺不符。一周后,农夫山泉高调反击,以“恶意诋毁”为由把公益时报社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告上法庭。
类似“农夫山泉”的事件在当下企业参与慈善行为中并不罕见。在品牌和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公益营销模式,以赢得消费者好感。只要能够献出一片爱心,是公益还是营销,消费者不会太计较。在多元的社会价值下,人们对搭着慈善进行的营销已经宽容接纳,但关键是企业要“说了算”。对于企业的“慈善承诺”,要保障其兑现,只等待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立法规范和监督机制。
6.“诺而不捐”或“诺而少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余秋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万元,成为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但四川省民政局、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均表示无余秋雨的捐款记录。余秋雨决定捐20万元修建“秋雨九久希望小学”,余秋雨与久久读书人公司真正的捐款只有6万元,而且钱都是企业掏的,余秋雨恐怕是一分未捐。对余秋雨来说,现在没有公开的信息可以证明他捐了20万,同样也没有任何信息证明他是在假捐,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余秋雨有义务自证清白,但现在捐款记录拿不到,即便余秋雨真的捐了20万,他也会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地。退一步说,即便受捐者后来补开了捐款证明给余秋雨,其真实性当然要被怀疑。
这反映两个问题:诺而不捐已是大家明星奉行的“潜规则”,但捐款真假非同小可,假捐不光是欺骗灾区人,而是对爱心真假和诚信道德的救赎,是对中国那场轰轰烈烈的赈灾行动的抹黑。原本打算发布的“2009赖捐企业黑名单”因故放弃公布,赖捐者不得不做道义上的补偿。
慈善公信力的丧失,透明和公信,是慈善事业的生命。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慈善信息都很公开,捐款人是谁,捐了多少钱,捐的钱用在何处都是有详细记录的,随时都可以查询这些信息。但我们的慈善机构,信息不透明,还没有把所有的善款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捐款对明星而言压力无穷,捐多捐少直接影响了个人声誉,捐款似乎已经成了时下最流行的衡量明星道德修养的标准,需要我们公平客观,不落井下石,要平心静气,不一昧谴责,不需要辩白,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将一颗善心还给老百姓。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环境社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公民社会,对明星捐款的理性和宽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有关慈善作文”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