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的意思

2014-09-18

《黔驴技穷的意思》好句子大全

黔驴技穷的意思【汉语文字】黔驴技穷,实际成语省略了两个字,本应为"入黔之驴技穷".

【汉语拼音】qián lǘ jì qióng

【英文翻译】1. at one's wit's end

2.All trick have been exhausted.

3.The Guizhou donkey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

【词语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字词解释】黔:唐代行政区域黔中道简称,即今四川大部和贵州大部。技:技能。穷:无,没有。

入黔之驴技穷:字意是说驴生的威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外强中干,当遇见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了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了一个真理,当犹豫害怕的时候,要勇敢。

【出处】唐·柳宗元《黔之驴》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属于主谓短语;作主语、宾语、谓语。

【近义词】 无计可施、束手无策、黔驴技劲江郎才劲黔驴之技、莫可奈何

【反义词】 神通广大、力大无穷、易如反掌

【造句】

1 他们队虽然开始凭体力好占了一点上风,但很快黔驴技穷,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

2 做事情要扎扎实实,稳步前进,否则到了黔驴技穷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后人对历史的误读 这则富有时代特色与战斗精神的寓言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并派生出汉语圈中认知率最高的成语之一“黔驴技穷”。上述寓言和成语,有其明确的内涵,表达了积极的理念,用来讽喻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如果正确地理解上述寓言和成语的内涵和理念,是无可厚非的,不会产生什么争议、更不会衍生出什么历史公案。但是一些后人,却不求甚解、生搬硬套,不知彼“黔”非此“黔”。况这则寓言故事的“领衔主演”应该是“黔之虎”,对原文最正确的解读应该是“旅黔之驴技穷”或“驴黔技穷”!

行省制始于元朝,现在的贵州在元朝分属湖广行盛四川行省和云南行剩基于这一史实,现在的贵州在文化传统上,应当归属于湘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滇文化圈的交叉融合。贵州建省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的管辖范围与现在也略有出入。柳宗元创作《黔之驴》一文,应该是公元800年左右的唐朝中晚期,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黔之驴》一文所涉及的“黔中道”,包括了湖南西部、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和湖北西南部一带地区,治黔州(今重庆市黔江县)。

彼“黔”非此“黔”

记得近三十年前上中学时,人教版的教材对《黔之驴》之“黔”的注释为“贵州的简称”。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工具书,将这则寓言和由之派生的“黔驴技穷”里的“黔”曲解为“贵州”。更有甚者,一些带有“地域决定论”之类狭隘偏见的人、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经常以“黔之驴”或“黔驴技穷”来无端地贬低贵州人。其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事物和现象那里都有,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是贵州还是中国其他省市!近与贵州友谈及至彼黔之论,故考之,是为记。

【扩展阅读篇】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分类概说

句类

——句子的语气类,即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型

——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分出的句子的类别。包括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又可以下分若干小类。

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看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别,例如“你看电影吗?”是疑问句,又是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下雨了。”是陈述句,又是单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编辑本段句类

陈述句

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

陈述句句末可以带上“的、了、呢、罢了”等语气词。“的—了”:“的”表示本来如此,“了”表示有了变化。“呢—罢了”:同样表示肯定,但“呢”稍带夸张和强调,而“罢了”却把事情往小里说。

陈述句可用肯定形式,也可用否定形式。

特点:a、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b、常用的标点符号: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子。例如:

①明天要下雨。

②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

③您今天精神挺好的呢。

④他说了不回家的。

⑤事情本不是这样嘛。

否定句常用“不、非、没有、无、莫、否、句、勿、未”等。

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常用的否定词“不…不…”“没有……不……” “非…不…”等。双重否定句跟相应的单纯的肯定句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口语中还有“非得去”、“非要做”等说法,这种说法就是从“非……不可……”变来的,这种用法的“非”不再是否定副词,而是语气副词。在书面语言中常见“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说法。

疑问句

具有疑问语调的句子叫疑问句。其中有疑而问的叫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提问手段有以下几种:疑问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疑问格式等,疑问语调不可或缺。根据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是非问

陈述句加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构成,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也是对整个命题的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例如:

①你明天会来吗?

②这件事你知道吧?

③这事你真的不管?

④你昨天迟到了,是吗?

这些句子可以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或用点头、摇头回答。

特指问

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怎么做”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例如:

①今天谁值日?

②你怎么不去图书馆呢?

③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的?

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

选择问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是、还是”连接分句。常用语气词“呢、啊”,不用“吗”。例如:

①是早上锻炼好,还是下午锻炼好?

②喝水还是喝茶?

正反问

由谓语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A、V不V(来不来)B、V不(来不)C、全句 V不V 。常用语气词“呢、啊”。例如:

①昨天玩得高兴不高兴?

②你买的东西便宜不?

③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

反诘问句,即反问句,也有上述四种格式,只是多用是非问和特指问格式,选择问和正反问用得少。例如:

①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吗?(=不用说了——是非问)

②十二点了,怎么还看电视?(=不要看电视了——特指问)

③你是来帮我呢,还是来拆台呢?(=老拆台——选择问)

④他们这么不讲理你说对不对?(=不对——正反问)

祈使句

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叫祈使句(降调)。

1、表示命令、禁止

带有强制性,常不用主语、语气词,结构简短、语调急降而且很短促,否定句用“不准、不许、别”等。例如:

①禁止吸烟。

②不许乱说乱动。

③快去做作业。

2、表示请求、劝阻,包括请求、敦促、商量、建议、劝阻等。例如:

①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②快说呀,为什么不说呢?说吧。

③快点!你可以再快一点吗?

请求或敦促人家做事,总有商量余地,因此宜于使用重叠形式的动词,常用敬词“请”,例如:“您说说。| 您请坐。| 您帮帮忙吧。| 请喝茶。”

感叹句

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它表示快乐、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等浓厚的感情。一般用降调。

1、由叹词构成(从叹词辨别感情)。例如:

①哇!这衣服真漂亮!(惊叹)

②哎哟!你还真自以为是!(讥讽)

③唉,真没办法呀!(叹息)

④哼,等着瞧吧!(愤怒)

2、“名词 啊”表感叹。例如:

①天哪!这可怎么办啦!

②我的上帝呀!

③我的妈呀!

3、口号、祝词。例如:

①共产党万岁!

②为幸福的明天干杯!

③明天会更美!

4、更多的感叹句里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句尾有语气词。例如:“那该有多好哇! 好热的天气呀!多么可爱的小孩呀! 多好的想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