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母爱的作文题目
2011-11-17
有关母爱的作文题目
母亲是一种岁月
童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信赖;少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了解;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了正午,人生中有了春也开始了夏的时候,对母亲方有了深深的了解,深深的爱戴。
回首悠悠往事,突然感到母亲产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方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浩瀚无边的大海的岁月。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看到一丝尾纹已悄悄刻在母亲的眼角,一缕白发已爬上了亲的鬓角。面对沧桑岁月留下的印痕,我们却难以分辨出来,走了的究竟是岁月,还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希望留下来的是刻骨铭心的母爱,还是点点滴滴、有血有肉的故事。
我们在慢慢长大,当我们认为肩头应该担起责任,当我们似乎可以傲视人生时,蓦然回首,发现白发苍苍的母亲仍以一种充满无怜爱,无限关环,无限牵挂的目光从背后注视着我们。在母亲的眼中,我们永远是依偎在她怀中的幼稚的孩子,无论漂泊多远我们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母亲的视线的牵念。
没有母亲,人间将失去许多温暖;没有母亲,生命将是漆黑一团。正是有了母亲,当我们远离天涯独步人生时,纵使千不顺心、万不如意,纵使痛苦铭心、哀怨缠身,我也会在艰难困苦中昂起头来。母亲那满怀期待与渴盼的目光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成为精神的寄托与拼搏的勇气。
母亲是一种岁月。每一缕白发,每一道皱纹,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终于,我们长大了,母亲也老了,可是母亲仍然在用她最后的火焰,向我们源源不断地传输着生命的力量。
母亲是一种岁月,值得我们永远抛泪感恩的岁月。
有关母爱的作文题目:母亲
(1)
母亲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小村子里,村东头是通往县城的公路,村西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母亲出生时,外婆家境不错。外公是后母,在母亲6、7岁时,大家族分家,外公空着手被扫地出门,家境一落千丈,妹妹的相继出世,使这个破落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9岁时,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外公分了房子和地,母亲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那时外公的家境仅够温饱,外婆有严重的心脏病,作为长女的母亲,自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里家外的大部分活计都是她干。外公劳动之余,做豆腐卖钱补贴家用,推磨的活自然是母亲的。母亲白天上学,晚上推磨到深夜,常是腰里推着磨棍,手里拿着课本。即使这样,母亲读书在学校仍是一流的。
那时侯升初中要考试,据说每三、四孩子里,只有一个有机会读初中。母亲在第一年的升学考试里,得了全公社的第一名。拿着通知书,母亲哭了,家里的状况不允许她继续读书。母亲收起入学通知书,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时候她不过十几岁。可是生性好强的母亲不甘心,她边劳动边自学,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入学考试,又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母亲连着考了三年,据村里老人告诉我,三年母亲拿了三个公社第一。第三年,公社里派了个老师亲自把通知书送到外公手里,劝外公:让孩子读书吧,不然可惜这个好苗子了。
县一中离家10多公里,母亲去读书就要住校。学费加上伙食费,对外公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外公外婆也感到耽误了孩子太可惜。可是外婆的病需要常年吃药,三个姨妈还小,家境的困难,使外公实在无力供母亲求学。外公和外婆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母亲反而安慰外公:“我去考试,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不是因为笨才辍学的。家里这么困难,我不读书了。爹你不用愁。”外公哭了。就在外公一筹莫展时,村里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答应借钱给外公,而且说:等你有钱了再还。
怀揣着左邻右舍凑起来的学费,母亲走进了一中的校园。
(2)
学校里有很多家在县城的同学,经济条件优越。在走进校园的那一瞬间,母亲感到了自己的寒酸,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倔强的母亲没有被清贫和自卑压倒,她告戒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成绩压倒他们。事实上母亲作到了。很多年以后,当上天安排母亲当年的老师做我的任课老师时,证实了我曾听到的一切。
那时的一中有助学金,母亲拿的是最高标准:每月7元。为了不再向家里要钱,母亲一边省吃俭用,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边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工厂里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母爱也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
东汉末年,蔡文姬被乱兵掳至匈奴,作别家国,万里投荒。在被汉使赎回时,母子诀别,含悲引泪,亲朋相送,凄凉感伤。她在所作《悲愤诗》中写道:“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凄怨哀伤,声节悲凉,读之使人落泪。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诉,欲歌欲哭,一种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调之间。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这个我有,绝对没问题
有关母爱的作文题目:疯娘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子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份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果,父亲一分未花,就当了新郎。
娘生下我的时候,奶奶抱着我,瘪着没剩几颗牙的嘴欣喜地说:”这疯婆娘,还给我生了个带把的孙子。”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靠近。
娘一直想抱抱我,多次在奶奶面前吃力地喊:“给,给我……”奶奶没理她。我那么小,像个肉嘟嘟,万一娘失手把我掉在地上怎么办?毕竟,娘是个疯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瞪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即使不打死,我也要把你撵走。“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儿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脸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尽管娘的奶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舶,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因为娘不但在家吃”闲饭“,时不时还惹是生非。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儿的人家过日子,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刚扒了一大团饭在口里,听了奶奶下的“逐客令:。显得非常吃惊,一团饭就在嘴里凝滞了。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吼到:“你这个疯婆娘,犟什么犟,犟下去没你的好果子吃。你本来就是到处流浪的,我收留了你两年了,你还要怎么样?吃完饭就走,听到没有?”说完奶奶从门后拿出一柄锄,像余太君的龙头杖似的往地上重重一磕,“咚”地发出一声响。娘吓了一大跳,怯怯地看着婆婆,又慢慢低下头去看面前的饭碗,有泪水落在白花花的米饭上。在逼视下,娘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动,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
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示,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了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在我家你会饿死的。”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朗朗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奶奶硬着心肠说:“你走,你走,不要回头。天底下富裕人家多着呢!”娘反而走拢来,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
奶奶忧郁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我身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了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上了门。
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我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可小伙伴却告诉我:“你娘是疯子,被你奶奶赶走了。”我便找奶奶扯皮,要她还我娘,还骂她是“狼外婆”,甚至将她端给我的饭菜泼了一地。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想念她,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来了。
那天,几个小伙伴飞也似地跑来报信:“小树,快去看,你娘回来了,你的疯娘回来了。”我喜得屁颠屁颠的,撒腿就往外跑,父亲奶奶随着我也追了出来。这是我有记忆后第一次看到娘。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天知道是在那个草堆里过的夜。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急切地从我们中间搜寻她的儿子。娘终于盯住我,死死地盯住我,裂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来,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
母亲是一种岁月
童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信赖;少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了解;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了正午,人生中有了春也开始了夏的时候,对母亲方有了深深的了解,深深的爱戴。
回首悠悠往事,突然感到母亲产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方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浩瀚无边的大海的岁月。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看到一丝尾纹已悄悄刻在母亲的眼角,一缕白发已爬上了亲的鬓角。面对沧桑岁月留下的印痕,我们却难以分辨出来,走了的究竟是岁月,还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希望留下来的是刻骨铭心的母爱,还是点点滴滴、有血有肉的故事。
我们在慢慢长大,当我们认为肩头应该担起责任,当我们似乎可以傲视人生时,蓦然回首,发现白发苍苍的母亲仍以一种充满无怜爱,无限关环,无限牵挂的目光从背后注视着我们。在母亲的眼中,我们永远是依偎在她怀中的幼稚的孩子,无论漂泊多远我们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母亲的视线的牵念。
没有母亲,人间将失去许多温暖;没有母亲,生命将是漆黑一团。正是有了母亲,当我们远离天涯独步人生时,纵使千不顺心、万不如意,纵使痛苦铭心、哀怨缠身,我也会在艰难困苦中昂起头来。母亲那满怀期待与渴盼的目光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成为精神的寄托与拼搏的勇气。
母亲是一种岁月。每一缕白发,每一道皱纹,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终于,我们长大了,母亲也老了,可是母亲仍然在用她最后的火焰,向我们源源不断地传输着生命的力量。
母亲是一种岁月,值得我们永远抛泪感恩的岁月。
有关母爱的作文题目:母亲
(1)
母亲出生在胶东半岛一个小村子里,村东头是通往县城的公路,村西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母亲出生时,外婆家境不错。外公是后母,在母亲6、7岁时,大家族分家,外公空着手被扫地出门,家境一落千丈,妹妹的相继出世,使这个破落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9岁时,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外公分了房子和地,母亲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那时外公的家境仅够温饱,外婆有严重的心脏病,作为长女的母亲,自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里家外的大部分活计都是她干。外公劳动之余,做豆腐卖钱补贴家用,推磨的活自然是母亲的。母亲白天上学,晚上推磨到深夜,常是腰里推着磨棍,手里拿着课本。即使这样,母亲读书在学校仍是一流的。
那时侯升初中要考试,据说每三、四孩子里,只有一个有机会读初中。母亲在第一年的升学考试里,得了全公社的第一名。拿着通知书,母亲哭了,家里的状况不允许她继续读书。母亲收起入学通知书,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时候她不过十几岁。可是生性好强的母亲不甘心,她边劳动边自学,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入学考试,又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母亲连着考了三年,据村里老人告诉我,三年母亲拿了三个公社第一。第三年,公社里派了个老师亲自把通知书送到外公手里,劝外公:让孩子读书吧,不然可惜这个好苗子了。
县一中离家10多公里,母亲去读书就要住校。学费加上伙食费,对外公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外公外婆也感到耽误了孩子太可惜。可是外婆的病需要常年吃药,三个姨妈还小,家境的困难,使外公实在无力供母亲求学。外公和外婆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母亲反而安慰外公:“我去考试,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不是因为笨才辍学的。家里这么困难,我不读书了。爹你不用愁。”外公哭了。就在外公一筹莫展时,村里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答应借钱给外公,而且说:等你有钱了再还。
怀揣着左邻右舍凑起来的学费,母亲走进了一中的校园。
(2)
学校里有很多家在县城的同学,经济条件优越。在走进校园的那一瞬间,母亲感到了自己的寒酸,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倔强的母亲没有被清贫和自卑压倒,她告戒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成绩压倒他们。事实上母亲作到了。很多年以后,当上天安排母亲当年的老师做我的任课老师时,证实了我曾听到的一切。
那时的一中有助学金,母亲拿的是最高标准:每月7元。为了不再向家里要钱,母亲一边省吃俭用,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一边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工厂里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母爱也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
东汉末年,蔡文姬被乱兵掳至匈奴,作别家国,万里投荒。在被汉使赎回时,母子诀别,含悲引泪,亲朋相送,凄凉感伤。她在所作《悲愤诗》中写道:“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凄怨哀伤,声节悲凉,读之使人落泪。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诉,欲歌欲哭,一种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调之间。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这个我有,绝对没问题
有关母爱的作文题目:疯娘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子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份姿色,就动了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果,父亲一分未花,就当了新郎。
娘生下我的时候,奶奶抱着我,瘪着没剩几颗牙的嘴欣喜地说:”这疯婆娘,还给我生了个带把的孙子。”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靠近。
娘一直想抱抱我,多次在奶奶面前吃力地喊:“给,给我……”奶奶没理她。我那么小,像个肉嘟嘟,万一娘失手把我掉在地上怎么办?毕竟,娘是个疯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瞪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即使不打死,我也要把你撵走。“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儿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脸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尽管娘的奶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舶,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因为娘不但在家吃”闲饭“,时不时还惹是生非。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儿的人家过日子,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刚扒了一大团饭在口里,听了奶奶下的“逐客令:。显得非常吃惊,一团饭就在嘴里凝滞了。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吼到:“你这个疯婆娘,犟什么犟,犟下去没你的好果子吃。你本来就是到处流浪的,我收留了你两年了,你还要怎么样?吃完饭就走,听到没有?”说完奶奶从门后拿出一柄锄,像余太君的龙头杖似的往地上重重一磕,“咚”地发出一声响。娘吓了一大跳,怯怯地看着婆婆,又慢慢低下头去看面前的饭碗,有泪水落在白花花的米饭上。在逼视下,娘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动,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
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示,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了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在我家你会饿死的。”娘似乎绝望了,连那半碗饭也没吃,朗朗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奶奶硬着心肠说:“你走,你走,不要回头。天底下富裕人家多着呢!”娘反而走拢来,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
奶奶忧郁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我身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了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上了门。
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我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可小伙伴却告诉我:“你娘是疯子,被你奶奶赶走了。”我便找奶奶扯皮,要她还我娘,还骂她是“狼外婆”,甚至将她端给我的饭菜泼了一地。那时我还没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想念她,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来了。
那天,几个小伙伴飞也似地跑来报信:“小树,快去看,你娘回来了,你的疯娘回来了。”我喜得屁颠屁颠的,撒腿就往外跑,父亲奶奶随着我也追了出来。这是我有记忆后第一次看到娘。她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天知道是在那个草堆里过的夜。娘不敢进家门,却面对着我家,坐在村前稻场的石磙上,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急切地从我们中间搜寻她的儿子。娘终于盯住我,死死地盯住我,裂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来,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却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我大失所望,没想到我日思夜想的娘居然是这样一副形象。